家住凤冈县琊川镇街道社区三组的赵久华,养猪养了五年,悟出了一些道理。实践出真知。赵久华认为,他的这些“道理”如果用在发展养殖业上,也许会产生积极的作用,至少可少避免在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2007年以前,赵久华在江苏省打工,当年5月返乡创业干起养猪业。由于资金紧张,赵久华便向银行贷了两万元启动资金,另外差的钱向亲戚朋友借,购置饲料也是采用向朋友赊欠的形式进行。“那个时候兴趣特别浓,尽管老婆反对,也坚持要养,当时开挖养殖场时,我可以从深夜12点干到天亮,天亮后又继续干活,不知道累。”赵久华告诉记者,他当初就是利用这种干劲,用水泥砖和石棉瓦搭建了60平方米的三间小屋,喂了10头母猪,猪住两间,人住一间。就这样,“久华养猪场”产生了,并顺利走到现在。
养猪过程中,有一个晚上让赵久华终生难忘。那是2007年7月的一个晚上,下暴雨,打大雷,闪电不断,小屋上的石棉瓦湿透了也坏了,雨水直灌而下。猪们被惊吓得在圈里乱叫乱窜。赵久华整夜没睡,也没有找别的地方避雨,而是坚持陪同猪一起在圈里,一边抚摸猪背,一边跟哄孩子似的哄着猪们。猪们也因有主人在,其惊慌的程度也得到很大的缓解。那一夜,让赵久华十分惊恐,也终生难忘。
2007年从困难中起步,2008年又遇到猪市的低谷期(当时仔猪的单价是每市斤1元人民币),可赵久华依然激情不减,继续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扩大养殖规模。他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渡过难关,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事实证明,赵久华的坚持是对的。如今,他老婆不但不反对了,还愿意跟他同甘共苦,他的养殖场也扩大到了1000多平方米,拥有公猪一头,母猪13头,商品猪160头,2011年,仅销售商品猪毛收入就超过40万,纯利润超过10万元。“如果我急功近利,发现赚钱太慢、困难太多就退缩的话,我的养猪业早就夭折了;如果我一开始就一门心思的盯住国家的补贴,依靠业务部门的技术服务,不自力更生,不摸索总结经验,没有补贴和服务就不干的话,我的养殖场也不会有今天的规模。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政府能够在资金上补贴一下,在技术上能够帮助一把就更好了,那样的话,我的发展就会更好更快……”赵久华如是说。
在谈及有关政府补贴的话题时,赵久华谈出了他的观点:“政府补贴的方式应该改革一下,不能只针对个人或者企业,比如说,只针对一个人或企业进行补贴的话,如果这个人或这个企业本身不打算长期干下去,得到补贴就走人的话,那么,新修的养殖场就闲置了,国家的钱就白费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由政府投资修建养殖场,配套建设好水、电、路、池、圈等硬件设施,然后租赁给有技术的人前来搞养殖业,每年收取的租金用于养殖场的日常维护,如果某一天养殖场的业主不想干了,那么,其养殖场依然属于政府,政府又可以转租给其他有技术的人。这样,资产不会闲置,国家的投入也不会浪费,养殖业也会越做越好。”赵久华继续说:“就拿我来说吧,尽管我的钱绝大多数花在了基础设施建设上,但至今仍然没有解决好用水、用电等问题,同时也由于一些硬件设施跟不上,上面来指导的人不愿意来,来参观考察的人更不愿意带过来,因为,这个样子很不受看。假如政府真的弄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养殖场的话,我一定会第一个报名竞争,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全部投在养殖和营销上,这样,发展起来就轻松多了。”
采访是在一次走亲戚的过程中发现并进行的,采访的结果无疑给记者带来了心灵触动,记者在佩服赵久华养猪的毅力和恒心的同时,也期待着他的有关养殖园区化、专业化的新观念能够变成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