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猪口蹄疫 > 猪口蹄疫 > 防控 > 正文

猪口蹄疫的防控技术

  
  • datong   网络  
  • 2012-11-13 18:18:32
    【导读】 猪口蹄 疫是偶蹄兽发生的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蹄部和口鼻部皮肤、口腔粘膜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严重者可造成死亡。我国将本病归为一类传染病。1、病...

    猪口蹄 疫是偶蹄兽发生的是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在蹄部和口鼻部皮肤、口腔粘膜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严重者可造成死亡。我国将本病归为一类传染病。

    1、病原体

    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疫病毒属。为无囊膜的RNA病毒,其核苷酸变异频率很高,导致病毒表层蛋白质具有高度变异的特性。目前口蹄疫病毒已有A、O、C、亚洲1型、南非1、2、3型等7个主型与100多种亚型,各主型病毒之间无免疫学交叉反应,同型的不同毒株之间,抗原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我国发生的主要是O、A与亚洲1型。

    病毒在低温下(-70℃)十分稳定,可保存几年。37℃下,48小时内可灭活,80~100℃病毒立即死亡。病毒在污染的干草中于室温下可存活20周,猪舍内干燥分泌物中的病毒可存活1个月,冬季可存活2个月。冻肉中的病毒可存活很长时间。但高温和直射阳光对病毒有杀灭作用。病毒对酸和碱十分敏感。

    2、流行特点

    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消化道及损失的粘膜和皮肤而感染。各种野生动物,鸟类、啮齿类、猫、犬、吸血昆虫等也可传播本病。人和空气是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猪发病主要是由O型口蹄疫所引发的,由于在猪群中长期反复发生流行,致使病毒对猪的毒力增强,对幼仔猪可引起100%的发病,病死率可达80%以上,成年猪病死亡率也很高,妊娠母猪发病可引起流产、部分死亡。有的猪群存在O型口蹄疫与亚洲1型口蹄疫混合感染,仅病情复杂化,增大了发病率与病死率。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发病多见于冬、春寒冷的季节,特别是春节前后,夏、秋季节发病较少。

    猪群流动大,饲养集中,密度过大,以及各种应激因素的存在,易诱发本病的流行。

    3、临床特征

    发病急,流行快,传播广,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发病初期体温升至40~41℃,不食,精神沉郁,蹄冠、蹄叉、蹄踵部、口鼻部、口腔粘膜及乳头皮肤出现水疱和溃烂。

    隐性感染猪突然发病死亡,并不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剖检可见心脏呈“虎斑心”病变。

    病理变化可见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胃粘膜有烂斑或溃疡,肠粘膜有出血性炎症,仔猪死亡后可见心包膜有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斑点或条纹,好似老虎皮上的斑纹,故称“虎斑心”。

    2009年3月检验猪口蹄疫免疫合格率:青海为61.86%、安徽、陕西、四川及广东等省不到80%。2009年1月首次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奶牛中发生A型口蹄疫,随后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库东县、上海市奉贤区、江苏常州奶牛、广西临桂县肉牛、贵州省盘县羊场、山东滨州市奶牛、以及甘肃、宁夏、重庆、西藏、湖南等地也先后发生A型口蹄疫,有的还混合感染有亚洲I型口蹄疫。四川广元市、陕西汉中市、新疆乌苏市的牛发生亚洲I型口蹄疫。

    4、防控技术

    4.1 平时的防控技术

    4.1.1 搞好饲养管理,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坚持消毒制度,防止其他动物进入猪舍和生产区,实行隔离饲养,全进全出的管理制度。

    4.1.2 定期进行免疫检测和疫病监控,按国家颁发的《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法规文件的规定落实各项防控技术措施。

    (

    • 0

    • 0

    • 0

    • 0

    • 0

    • 0

    • 0

    更多有关 猪口蹄疫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 辽公网安备:21120202000005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