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种苗误区三
去势具有促进生长,减少打斗及改善猪肉品质的作用.小公猪30日龄、小母猪40日龄阉割,分别比传统的60日龄阉割增重15%,可缩短育肥期20天.节省饲料20%.因此,不能及时去势,也是养猪赚钱少甚至不赚钱的因素之一.
哺乳仔公猪去势
一.去势应在7~l0日龄进行为宜 去势日龄过早,睾丸小且易碎,不易操作.去势过晚,不但出血多,伤口不易愈合而且表现疼痛症状,应激反应剧烈,影响仔猪的正常采食和生长.生产中不少人在仔猪20日龄后去势,此时仔猪通过初乳获得的母源抗体已经下降,而自身的免疫机制尚未健全,处于免疫低谷,若此时阉割去势,病原容易通过伤口感染,引发疫病.而7~10日龄时,仔猪处于母源抗体的保护之中,此时去势,易操作,应激反应相对小,出血量少,不易感染疫病.
二.疫病流行期或有疫情危胁时,不宜去势 仔猪去势本身是一种强烈的应激,使仔猪的免疫力受影响,周围病原易通过伤口侵入机体,引起疫病的发生、流行,因此,在疫病流行期或有疫情威胁时不宜去势.
三.防疫去势不能同日进行 在阉割的同日,若对其进行预防注射,往往会产生很强的应激反应,使仔猪应激加大,诱发仔猪发病,防疫也起不到预期的效果,有可能导致防疫失败,所以免疫和去势,两者避免冲突.
四.不在阴雨天去势 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细菌的繁殖,若在阴雨天去势,细菌极易通过刀口侵入机体,导致伤口感染发炎,机体抵抗力下降,引发疫病.
五.弱小仔猪暂缓去势 弱小仔猪及病患仔猪,由于本身抗病力、抗应激性差,应暂缓去势,不但有利于弱小仔猪和病患仔猪快速恢复体能,而且可以避免因去势应激加上自身体况差而诱发疫病或致死.
六.注意严格消毒 在去势的前1天,对猪舍进行彻底消毒,以减少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减少病原微生物与刀口的接触机会.去势时先用碘伏消毒入刀部位皮肤,防止刀口部位病原的侵入,术后刀口部位撒上呋喃西林粉,以防止感染发炎.
七.应选择纵行上下切割 碘酒消毒术部皮肤后,在靠近阴囊底部,纵向(上下)划开l~2厘米的切口,睾丸即可顺利挤出.此处切口小、位置低,外界异物及粪便不易侵入刀口而引起感染.
八.注意止血及术后的观察 在睾丸挤出时,用手指捻搓精索和血管,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待操作完毕后,应仔细检查有无隐性腹股沟疝所致的肠管脱出,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去势阉割 三、去势防疫同步搞.不少养猪户为图省事,在给猪去势时一并进行防疫注射,造成去势伤口难以愈合,防疫效果也降低.如果改在去势后10-15天再进行防疫,效果更佳.
母猪去势
做商品猪的母仔猪,去势应在30日龄左右进行为宜.
45.用药误区一:用错药
就如青霉素的发明应用,确实拯救了人类无数的生命,但据统计,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 体聋哑儿童的比例高达30%~40%;我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而用错药不仅是一种浪费,而且不利于疾病治疗,更有可能危及猪只生命
46.用药误区二 抗生素
误区一:抗生素就是消炎药
一些人认为只要是抗菌药物就能消炎,甚至为使疾病早日痊愈同时使用几种抗菌药物.实际上抗生素不能直接消炎,而是通过杀灭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而起作用.消炎药是针对炎症的,比如常用的阿司匹林等消炎镇痛药.猪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猪体内后将会压抑和杀灭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猪的抵抗力下降.
误区二:抗生素可防感染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用其预防猪流感病毒性感冒则有害无益.甚至用药不当,则增加药物毒副作用危及猪的健康.
误区三:广谱的好于窄谱的
抗生素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四:迷信新药和贵药
药品并不是"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的普通商品,只要用之得当,几分钱的药物也可能达到药到病除的疗效.其实每种抗生素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生素,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生素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另一方面,新的抗生素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生素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生素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生素.
误区五:使用种类越多越好
现在一般不提倡联合使用抗生素.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这样不仅不能提高疗效,反而降低疗效,而且容易产生一些毒副作用或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所以,合并用药的种类越多,引起的毒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就越高.为避免耐药和毒副作用的产生,能用一种抗生素解决的问题绝不使用两种.
误区六:预防用量减半
预防投药和治疗投药不同的是:预防投药时机体尚未出现临床症状,这时体内可能无病原体或有病原体但还没有达到致病的数量;治疗投药时机体已出现了临床症状,说明机体的防御系统已控制不住病原体的快速增殖而致病.但预防和治疗对药物在血液中达到的有效杀(抑)菌浓度的要求是一样的.预防时"半量"投药属低浓度用药,在血液中达不到有效杀菌浓度,病原体易产生耐药性而使药物失去作用.
误区七:发烧就用抗生素
抗生素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者多为病毒引起,用抗生素无效.此外,就算是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也有多种不同的类型,不能盲目地使用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发烧是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有利于歼灭入侵的病菌,不要急于退热.但高热时(41℃以上)应退热.
误区八:频繁更换抗生素
抗生素的疗效有一个周期问题,如果使用某种抗生素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生素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频繁更换药物,会造成用药混乱,从而伤害猪体,而且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九:腹泻就用抗生素
有人认为,猪腹泻必然是胃肠道细菌感染,因而一旦遇到腹泻便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氟哌酸等.滥服的结果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副作用,如呕吐、食欲下降,甚至影响肝脏、肾脏和造血功能,其中以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胃肠道副作用较为严重.像痢疾和一部分由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确实是细菌感染,治疗时应当用抗菌药物.然而,腹泻未必全是细菌感染胃肠道所致,如腹部受凉引起的肠蠕动加快、消化不良等便没有细菌感染存在.还有些腹泻,如秋冬季腹泻、流行性腹泻、霉菌性肠炎等都不属于细菌感染.
误区十:一旦有效就停药
病情较重时尚能给猪按时按量服药,一旦病情缓解就停药.要知道抗菌药物的药效依赖于有效的血药浓度,如达不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不但不能彻底杀灭细菌,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就是说抗生素的使用有一个周期,用药时间不足的话,有可能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不但治不好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