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驶入宁河县东棘镇,大片开阔的土地迎面而来,放眼望去,正在地里作业的几台大型拖拉机如同撒开了欢的耕牛,从地的一头畅通无阻地到达千米之外的另一头。
土地的最西头是一排住房。走进院子,一辆赫然张贴着“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字样的大型拖拉机表明了主人的身份。这里就是种粮大户安振北的农场。
承包土地做职业农民
“现在还是水稻育苗期,再过一个月就要插秧了,雇工们这个时间主要是平整土地,然后往地里放水。”50岁的安振北对记者说。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安振北的父亲安凤阁承包了一片林地,成为宁河县第一个“吃螃蟹”的林地承包户,这件事登上了《农民日报》,成为当时宁河的一条大新闻。
时隔25年后的2009年,安振北在宁河县东棘镇承包了3000亩土地,成了宁河县第一个承包土地做农场主的种粮大户。2011年,他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全国种粮售粮大户”奖章。
“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对农业有感情,这几年农村老龄化很严重,看到不少土地被浪费,感到很可惜。那时候手里积累了些资金,又看到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所以就决定承包土地搞农业做个职业农民。”安振北说。
安振北的老家在宁河县岳龙镇小良村,大学毕业后他被分派到一林业部门下属的养鸡企业做管理,企业改革分流后他曾开过旅馆,跑过运输。当他提出要承包土地搞水稻种植时,在外省一家民营钢铁企业做高管的四弟安振雨,当即答应给他提供资金支持,兄弟俩的合伙钱成了安振北承包和经营土地的启动资金。而他们的大哥安振中则是个地道的农民,他在农场的建设初期提供了很多种地经验。
争取高投入有高效益
去年,安振北又从邻村租到1000亩土地。“租金是700块钱每亩,加上之前那3000亩的投入成本,到去年差不多已经投入了1200万元。今年这1000亩承包地都是洼地,土地平整和各类基础设施投入加起来估计也得七八百万元。”安振北算了一笔成本账,他说现在农场还处在规模投入阶段。
成本投入如此高,后期效益怎样确保?“打品牌,搞技术,做人脉,保质量!”去年,安振北农场的水稻种植纯收入已经达到了200多万元。
据安振北介绍,在去年底召开的全国大米博览会上,他们种植的天津小站稻代表品种209,拿了外观、口感两项第一。“就是要利用天津小站米的品牌,擦亮我们产品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