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县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县 养猪大村重现优美风景(图) |
红网长沙县站10月22日讯(分站记者 熊雯)2008年,长沙县委县政府提出了5年内创建“国家生态县”的战略目标,此后的5年时间里,长沙县举全县之力争创国家生态县。今年1月,长沙县生态县建设5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已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并顺利通过了国家技术评估,成为全省首个通过国家生态县创建技术评估的县(区)。10月12日,国家生态县建设考核验收组对生态建设情况进行了现场考察和技术资料审查,宣布同意长沙县通过国家生态县建设的考核验收.
在湖南省率先实现中心集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率先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全覆盖,率先实现畜禽养殖总量控制,率先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率先推广节能型路灯建设,率先实施生态多样性保护,率先推进农村散户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率先实践国家生态县创建,是长沙县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县人民两型梦、小康梦、幸福梦的重要保障。
清了河水 走生猪退养转产的路子
福临镇古华山村,曾以“养猪大村”著称,一串串数字令人触目惊心:全村785户,养猪户达700余户,100头以上的养殖户就达500余户,年出栏生猪10万头以上,青山不再,猪粪直排满目疮痍,当地人自称门前一口口水塘是“酱油水”,全村320口山塘就有102口遭受严重污染,河道7.1公里漂着猪粪,300亩稻田重金属超标无法耕种,“猪向人争地”的局面迫使畜禽污染治理刻不容缓。
村民蔡雪尧告诉记者,“以前每次回村里除了进猪场看看,从来不敢多做停留,太脏、太臭了,客人来了也不敢喝猪粪水泡的茶。”
然而,记者在现场看不到所谓“酱油水”,几乎闻不到猪粪臭,秋日的山风迎面吹来,清新而略带泥土香,令人心旷神怡。近年来,长沙县着手开展畜禽污染治理专项工作,2010年就将在县域内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度养殖区,推行总量控制、达标排放,推广科学、生态养殖。
近两年投入畜禽转产扶助资金7500万元,引导10042户农户实现退养、限养和转产发展,县域内生猪养殖控制在环境可承载范围。古华山村作为一级限养区,响应减量号召,并流转了土地种起了花卉苗木。
长沙县在加大生猪退养转产的同时,探索出了一条建设生态农庄、实行种养平衡的路子。大力推广猪—沼—果、猪—沼—林、猪—沼—稻(菜)等生态立体养殖模式,通过一系列手段,猪舍周边环境有了极大改善,减少了疫病发生。从水文部门反馈的水质监测对比情况看,长沙县浏阳河、捞刀河等主要河流水质有了显著改善,特别是主要流经北部乡镇的捞刀河水质达到了三级标准,有效保障了下游沿线及星沙城区的用水安全。
美了家园 走垃圾分类处理的路子
“一粒废电池可毁了一亩田,一个农药瓶能坏了一塘水。”在果园镇,村民吴狄辉俨然对垃圾分类处理十分在行,他告诉记者,现在乡亲们不再将废塑料袋、鸡鸭毛四处乱扔,家园恢复了昔日的山清水秀。长沙县是远近闻名的农业大县,庞大的农村人口使得规范村民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尤为关键。
2009年,果园镇率先在全国成立首家农村环保合作社,可堆肥垃圾由保洁员上门督促其丢入垃圾池中进行堆沤,待发酵后再还田处理;可回收利用垃圾及有毒有害不可降解垃圾,由保洁员以政府指导价到农户家上门收购,该镇作为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先行者,其成功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此外,黄兴镇蓝田新村的餐厨垃圾变有机肥,金井镇金龙村的收废品环保超市,这些先进的农村垃圾处理经验成为了全省乃至全国学习的生态典范。直至目前,全县每个镇都有一家农村环保合作社。
数据
19个
23个乡镇街道中,19个镇街获得省级生态乡镇(街道)的命名。建成市级生态村173个,省级生态村19个,国家级生态村3个,城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3亿元
为了快速推进全县农村散户生活污水处置全覆盖工程,从今年起计划三年融资3亿元,对151个村实行连片治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老百姓幸福指数。
声音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按照‘生态宜居与发展建设共同推进’的执政理念,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先后实施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划分养殖禁养限养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建设18座中心集镇污水处理厂、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等一系列措施。今年10月份,我县成功创建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家生态县,这就是对我县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最大肯定。更值得庆幸的是,我县决策者将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以真正实现长沙县的生态文明为最终目标。”—县生态文明建设办主任常势良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