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饲养管理 > 仔猪饲养 > 正文

保育仔猪的饲养管理与主要疾病的防治

     网络  2014-08-06 10:07:00
【导读】据有关报道,在当前我国养猪生产中,仔猪从断奶后到出栏上市,其死亡率高达25%;在仔猪出生后到出栏上市造成猪只的死亡中,其断奶期间引起的死亡约占全程死亡率的40%。因为仔猪断奶时,其各种生理机能和免疫功能还不完善,主动免疫系统...
据有关报道,在当前我国养猪生产中,仔猪从断奶后到出栏上市,其死亡率高达25%;在仔猪出生后到出栏上市造成猪只的死亡中,其断奶期间引起的死亡约占全程死亡率的40%。因为仔猪断奶时,其各种生理机能和免疫功能还不完善,主动免疫系统还未发育成熟,抗病力低,极易受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加之断奶时多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应激,环境应激、饲料应激、营养应激等)的影响,易诱发疫病的发生。因此,对断奶仔猪加强饲养管理与保健非常重要。本文就断奶后的保育仔猪的饲养管理与主要疫病的防治谈点意见,仅供农村养猪户参考。

1、保育仔猪的饲养管理要点

1.1坚持“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仔猪断奶前,要清理好保育猪舍,安装好饮水器和料槽等,修理好损坏的门窗、猪栏、猪圈、天棚及墙壁、地面、通道、排污沟等,并彻底清扫干净,用高压水枪冲洗2次,干燥后再用卫康或菌毒敌(1:300)或0.2%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反复消毒3次,每日1次,空舍3天后进猪。这有利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体交叉感染。

1.2猪舍灭鼠1次,并灭杀各种吸血昆虫,准备好优质的小猪料、常用药品、医疗器械及工具等。

1.3仔猪28日龄断奶前要完成猪瘟、伪狂犬病、链球菌病及气喘病等疫苗的免疫。断奶时母猪先下产床离开产仔舍,仔猪原窝不动在产床上停留3-5天后再转入保育舍,有利于防止发生断奶应激,减少各种腹泻病的发生。

1.4保育舍要保温又通风,转入仔猪时要求温度:冬季为28℃、夏季为26℃。因为断奶仔猪的体温调节能力和胃肠道的消化机能都尚未完全成熟,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断奶第1周为28℃、第2周为25℃、第3周为23℃、第4周为21℃、第5周为20℃,适宜的湿度为65%-70%。仔猪对低温非常敏感,冷应激可引起肾上腺素在血液中的浓度成倍上升,导致仔猪消化能力降低,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可诱发病毒性腹泻、肺炎、气喘病及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发生。

1.5分群与调教

仔猪进保育舍时,要按公、母、大、小、强、弱分群,日龄不要相差太大,最好控制在7日龄以内。如能按原窝转群更好,有利于稳定仔猪的情绪,减少应激,避免恃强凌弱,相互争斗造成伤害。饲养密度,每栏以20-25头为宜,夏天数量要少,寒冷冬季数量适当增多,以便仔猪相互取暖,但一定要保证每头仔猪有0.6-0.8┫的活动空间。对仔猪的调教主要是训练仔猪定点排便、采食和睡卧的“三点定位”,这有利于保持圈内干燥和清洁卫生。每个栏内悬挂1-2条铁链供仔猪玩耍,可避免仔猪咬尾和咬耳等恶癖的发生。

1.6采食

仔猪断奶后5天内要继续饲喂原来的哺乳仔猪料,防止突然变换饲料引起仔猪食欲减少,胃肠不适和消化机能紊乱。少喂多餐,定时定量投放,每天喂料5-6次,5天后可自由采食,并过渡到饲喂保育仔猪料,给予充足的饮水,4周龄断奶仔猪的采食量为每天每头127克。换料时可按30%的比例将小猪料加入乳猪料中,每隔3天再加1/3,直至完全转吃小猪料为止。仔猪断奶前后,其消化道及其酶系统正处于发育健全阶段,一般须经过6-8周时才趋健全。如果这时日粮中的蛋白水平过高,仔猪结肠内蛋白质腐败作用增强,腐败产物的含量增多,吸收进体内的腐败产物也增加。造成结肠内大肠杆菌含量和腹泻指数、仔猪死亡率随日粮中蛋白水平的过量升高而升高。当小猪饲料中豆饼蛋白的比例高于25%时,腹泻病例增多。因此,小猪料应以动物性蛋白为主,控制植物性蛋质白的含量,粗纤维以4%为宜。如在小猪料中按0.02%的比例加入三仪动物药品公司研发的唯泰C231(微生态制剂),可有效的改善仔猪的消化吸收功能,增加采食量,提高饲料利用率,增强免疫力和抗病力,防止消化道疫病的发生。

1.7饮水

从断奶开始,饮用电解质多维加葡萄糖粉加黄芪多糖粉,共饮12天。可有效的增加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营养应激,防止圆环病毒2型感染、兰耳病和腹泻等疾病的发生。

保育舍饲养期一般为4-5周,仔猪生长到65日龄左右,即转入育肥舍饲养。断奶仔猪只要按照上述饲养管理技术去做,并认真落实到位,就能降低保育期的发病率,提高成活率,使仔猪健康生长。

2、保育仔猪主要疾病的防治

2.1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

2.2.1当前流行形式与特点

PVC-2是引发本病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病原。本病的发生可能与猪细小病毒(PPV)、兰耳病病毒(PRRSV)、伪狂犬病毒(PRV)、猪链球菌、肺炎支原体、多杀性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和沙门氏菌等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的协同作用、以及不科学的饲养管理、恶劣的饲养环境和各种应激因素的诱发密切相关。当前本病在猪群中血清阳性率高达20%-80%,发病后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12-18个月之久。主要发生于哺乳仔猪和保育仔猪,尤以5-12周龄的仔猪多见,一般于断奶后1-3周开始发病,急性病例发病率可达20%左右,如发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病死率可达25%以上。我国猪群中发病最多的日龄为6-8周龄,发病率为20%-60%,病死率为8%-35%。由于本病是典型的免疫抑制性病毒病,可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减少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数量,使其缺乏有效的免疫应答,导致其免疫力低下,抗病力降低。因此,在临床上常见本病与其他病毒,细菌或寄生虫等发生双重感染或多重感染,使病情复杂化,难以防控,这在猪高热病和猪呼吸道病综合征中极为多见。仔猪发病时常表现为食欲减少,进行性消瘦,生长缓慢,颌下与颈部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皮肤苍白、黄疸、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腹泻等症状。

更多有关 饲养管理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