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分析 > 正文

无法用传统供求关系来解释“猪—肉”市场价格变化

     网络  2014-06-04 08:47:00
【导读】   五一以来,全国猪肉价格迎来一轮暴涨,在短短20天内,全国平均生猪肉价格涨幅高达25.83%。   业内人士表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每年的5月到9月都是猪肉消费的淡季,在这种情况下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甚至一举突破了近三年来的价格...

  五一以来,全国猪肉价格迎来一轮暴涨,在短短20天内,全国平均生猪肉价格涨幅高达25.83%。

  业内人士表示,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每年的5月到9月都是猪肉消费的淡季,在这种情况下猪肉价格大幅上涨,甚至一举突破了近三年来的价格高点,这让很多养殖户和经销商都大感意外。

  淡季不淡

  在业内人士的帮助下,记者梳理了此轮猪肉暴涨的全过程。

  3月底,国家发改委启动了第一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收储6.5万吨冻猪肉,然而此轮收储收效并不显著。

  4月17日,发改委召集金锣、中粮、广东温氏等几家行业龙头企业开会。有媒体报道,会后,金锣、温氏等屠宰企业便率先提高生猪收购价格。

  5月1日前后,华东地区猪肉价格暴涨,并带动全国猪肉价格上涨。

  5月8日,国家仓促宣布二储。就在此时,政府托市论出现。

  5月9日,全国不少地区屠宰场通过暂停、减少屠宰的方式遏制价格上涨,华东地区猪价冲高开始回落。

  5月10日,二储宣布基本流标,流标原因是因为标价过低。

  5月中旬,全国各地生猪出栏价格和猪肉价格开始出现小幅震荡,但依旧保持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不少屠宰企业频繁调整生猪收购政策。大型屠宰企业联手控市论也随之浮出水面。

  5月24日,多地屠宰企业集体下调收购价。

  虽然双汇、金锣、温氏都公开否认了外界关于“大型企业联手控制肉价”的猜测,但此轮猪肉价格暴涨依然同行业龙头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在生猪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不管是养殖、屠宰还是深加工,猪肉价格的定价权实际上是掌控在屠宰企业手中的,也就是说,最有话语权的,就是金锣、双汇、温氏等龙头企业。”

  虽然这些大型屠宰企业总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全国总处理量的10%,但龙头企业在行业内的风向标效应不可忽视,中小型屠宰、生猪经济人通常会根据大型屠宰企业的政策调整自己的价格。例如,如果金锣生猪收购价是6元,那么猪贩子的收购价就会是5.8元或5.9元。

  屠宰企业独享话语权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目前中国的生猪生产中,养殖和屠宰属于两个不同环节,分别对应不同的经营主体。因此,猪肉的价格上涨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养殖环节,中小养殖户很难从猪肉价格上涨中获得更多的利益。

  造成“猪——肉”价格分离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屠宰企业对生猪屠宰的“垄断”。

  据记者了解,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定点屠宰制度,起初,屠宰场基本覆盖到每个镇甚至是乡一级。2009年前后,以政府为主导,大规模淘汰中小型屠宰场,与此同时,双汇、金锣、雨润等大型屠宰企业开始扩张。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屠宰企业有两种,一种是以单纯屠宰为经营项目,提供检疫、屠宰服务,养殖户缴纳屠宰检疫费,猪肉由自己销售。而比较主流的则是屠宰肉联厂,养殖户直接把生猪卖给屠宰企业,由企业统一屠宰销售,但生猪的收购价格由企业决定。

  原本,这是一个市场行为,如果企业收购价偏低,养殖户可以选择不卖。但一位养殖户告诉记者:“你可以选择不卖,但是也就意味着你将无处可卖。”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猪价与肉价之间差价理论上不超过4元,但全国不少地区的价格差都长期处在6元左右。

  由于生猪养殖存在周期性,大型屠宰企业可以利用手里的冷藏库对集中出栏的生猪进行储存,在补栏期也可以销售冷冻猪肉补充市场。因此,越是大型屠宰企业,在面对中小养殖户时的议价能力就越强。

  专家向记者介绍,由于越来越多的非市场的因素共同作用,很多像“猪粮比”、“出栏周期”这样的生猪养殖中的规律,现在都逐渐失效了。例如,2012年至今,短短的一年内就走完了过去三年才能完成的“赚、平、赔”猪周期。

  业内人士介绍,当大型企业库存不足时,就降低猪价,使养殖户恐慌性抛售,企业低价收购生猪。当企业满仓时就把猪价抬高,引起养殖户的观望惜售情绪,企业则开始出货。此前就有报道称,此次也是大型屠宰企业满仓涨价。

  这就好像是股票市场中庄家高抛、低吸,只不过在猪肉产业中扮演庄家角色的是大型屠宰企业。

  由于已经无法用传统的“供求关系”来解释“猪—肉”市场的价格变化。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不少养殖企业或是中小型养殖户都向记者表示,对价格走势完全难以判断。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供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投资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