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市场分析 > 正文

养猪业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深度洗牌却又深陷迷惘

     网络  2014-12-09 09:10:00
【导读】   生猪养殖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回眸生猪产业发展历程,“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的“猪周期”,见证了业内无数散养户的退出、中小企业的减少、大型龙头企业的崛起,养猪业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深度洗牌,却又深陷迷惘。  ...

  生猪养殖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回眸生猪产业发展历程,“一年涨、一年平、一年跌”的“猪周期”,见证了业内无数散养户的退出、中小企业的减少、大型龙头企业的崛起,养猪业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深度洗牌,却又深陷迷惘。

  作为“安天下”的养猪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各路资本角逐的战场,同时又面临着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严峻考验。

  我国生猪产业究竟该如何转型升级?

  有人提出,为解决水资源失衡问题,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那么解决生猪产业难题,何不效仿实施一个“良猪北养、精品南运”工程呢?

  近日,当记者踏上黑龙江省这片黑土地时,已嗅到一场改变我国生猪养殖业甚至产业格局的生猪北移的“战事”正悄然拉开……

  行业巨头“北移”黑土地

  当前,我国生猪生产已步入转型期,正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但同时也受地域差异等因素所限,一些看好生猪产业未来前景且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主动开拓新的领域,寻觅“宝地”,谋求发展。东北的黑龙江省地域辽阔,土壤肥沃,地处世界公认的“黄金玉米带”,饲料资源得天独厚,大气、水质等生态环境优良,工业基础雄厚。这种独特的生猪养殖优势,吸引了不少行业巨头前来“探宝”布局。

  2010年以来,全国三大生猪龙头企业雨润、双汇、金锣集团在黑龙江陆续完成产业布局。

  2012年6月,江西某集团60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一体化项目在黑龙江扎根沃土,是当时国内投资规模最大的生猪养殖项目,项目主要布局在巴彦、肇东、青冈等9个县(市)。

  2013年9月,我国农牧业市值第一的北京大北农集团年出栏生猪600万头、屠宰加工400万头、饲料加工200万吨项目再次落户黑龙江,项目主要布局在巴彦、宾县、汤原等15个县(市)。

  除行业内大型企业,由浙江省农业投资集团公司和浙江省粮食集团公司重组整合而成的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也于今年上半年多次前往黑龙江调研,确定在几个非生猪调出大县建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

  “目前,黑龙江省已成为全国最大、最安全的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生态环境、自然气候和畜牧资源优势,构成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并成为全省畜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如今,一些大的集团以及养殖企业纷纷把触角伸向这片黑土地,扎根发展。”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孙文志欣喜地告诉中国畜牧兽医报记者。

  浙江省农村发展集团投资经理邬建春说:“黑龙江地大物博,生态环境优良,饲料资源丰富,这些是南方没有的,也正是许多企业所看重的。”

  谈到为何选择在黑龙江省发展生猪产业时,邬建春表示,一方面是浙江和黑龙江两省政府在战略合作协议上有明确内容;另一方面是出于企业自身战略需要。“企业能到黑龙江投资,当地政府给予了极大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我们集团很看好黑龙江生猪发展前景。”

  饲料龙头企业大北农集团也雄心勃勃,立足黑龙江,进军生猪养殖行业。但也有人提出疑问,饲料做得好好的,为何选择一条相对陌生的产业呢?

  对此,大北农(东北)集团生猪管理运营部总经理郝凯向中国畜牧兽医报记者道出了缘由:“大北农的饲料在黑龙江省一直有口碑,已与当地的饲料经销商和养殖户建立了稳定的关系。养殖户认可大北农饲料品牌,集团正好可通过饲料网络这个基础平台,让更多的养殖户参与到大北农生猪饲养环节。”

  “到2020年,大北农集团将在东北三省控养1千万头生猪,计划在黑龙江省的10个~15个县发展600多万头生猪产业。”郝凯说,“今年9月中旬,公司的第一个猪场在巴彦县已经竣工,刚引进1200头祖代母猪。猪还未到出栏时,已经有很多农户开始预订了。因为他们相信大北农的饲料品牌,自然也相信大北农的猪。”

  “北移”实际上是养猪业的区域选择

  “所谓‘北移’,实际上是养猪业的区域选择。”谈起生猪“北移”的话题,东北养猪研究会理事长、东北农业大学教授魏国生开门见山,“早期农户养猪,主要是解决食用问题,养猪只是作为副业,根本谈不上布局。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开始主导‘菜篮子’、‘米袋子’项目,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化,为了解决城市人口的食肉问题,一些养猪场逐渐布局在大中型城市周边。”

  魏国生分析,从生产角度来讲,“北移”就是由政府调控、决定什么地方养猪、什么地方不养等区域布局。

  “黑龙江省谋划生猪产业‘北移’,应该是从当前全国养猪面临的实际问题而考虑的,具有深远的前景和实践意义。”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乳家集团董事长赵又霖说。

  对于南方省份设立生猪禁养、限养区,魏国生认为有几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大中型城市周边的饲料资源极其有限,甚至无饲料资源。二是粪污处理问题。三是随着城市工业化程度的加快,养猪场以及一些养猪企业与一些非农企业还存在着土地资源竞争的问题。

  “广东东莞等地禁养、限养,未必是出于污染环境的考虑,而是产业选择问题,因为电子等行业产值要远远大于饲养业。”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

  魏国生认为,生猪产业“北移”可以很好地弥补前述不足。首先,国外规模化养猪企业,基本上是集中在玉米主产带,也就是说玉米带就是养猪带。养猪企业建在我国东北、西北的粮食主产区,可实现饲料就地转化,玉米带同时成为养猪带。其次,南方人口密度较大,如浙江与黑龙江相比较,其人口数量接近黑龙江的1.5倍,但土地面积只有黑龙江的近三分之一。如果在人口密度比较大的南方养猪、鸡等畜禽,将进一步加重该地区的环境负荷,环保压力也会增加。另外,在南方大密度地饲养畜禽,防疫的压力也相对较大。第三,南方工业、制造业比较发达,服务业也较发达,从劳动力方面考虑,更多的人会选择比养殖收入相对较高的行业,所以在南方养殖劳动力方面会受到很大影响。

  “所以从养猪业几个要素的配置来讲,养猪业转移到北方地区,从饲料和劳动力成本方面可以节省很多,这也是养猪产业发展的优势。”魏国生说。

  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综合处处长陈宏分析,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保障水平日益改善,人们的膳食结构快速转变,对肉类消费量逐年增长,导致养猪业的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生猪产能的扩大,势必占用大量的土地和粮食资源,形成“人畜争地、人畜争粮”的态势。尤其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浙江、广东、福建、江苏等生猪养殖大省,土地资源本就稀缺,养殖生猪的生态压力越来越大,加之饲料用粮大多需从北方甚至国外调入,以及气候变暖,猪病频发等因素,使得我国南方省份或主动、或被动压缩生猪饲养规模,导致生猪饲养量逐年下降。

  更需要“北移”的是观念、设备、技术、人才……

  黑龙江省具备生猪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原本涉足生猪养殖的企业、饲料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甚至像浙江省农发集团这种没有养过猪的企业,正紧锣密鼓地在黑龙江布局建厂。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我国生猪“北移”的产业格局已成定局?

  “没那么简单,生猪产业‘北移’是一项非常巨大的社会化工程,应从当前全国养猪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要实现这个战略,不能只是一时口号的提出,必须事先做好‘南猪’和‘北养’两方面的基础工作,奠定好相关条件,制定好稳定的相关政策等。”赵又霖告诉中国畜牧兽医报记者,“‘北移’的前提条件,必须是在市场经济调节十分稳定的状态下才有实现的可能。”

  “目前南方养猪受土地资源、环境、劳动力等困扰,这种困扰难道在北方、在黑龙江就不存在吗?”记者问。

  “在有总体规划和治理措施的前提下,只能延缓南方养猪出现同样问题的到来。黑龙江土地资源虽然比南方优越,但耕地不能动,林地、生态保护地环境也不能破坏,优越条件并非很大。目前,北方凡是有养殖的地方,基本存在污染环境的问题,同样亟待解决。随着北方养猪量的急剧增加,会很快出现环境污染的情况。劳动力的问题、用工难在全国基本相同。北方养殖设施要求高,寒冷季节长,养殖成本会增加。”赵又霖分析。

  谈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畜牧体系首席科学家、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娣提示,不能步南方后尘,“土地辽阔并非没有环境污染压力”。她提醒来黑“寻宝”的企业大鳄们要因地制宜,“一个追求利润的企业家一定要先行调研,不能简单地把南方养殖模式搬到黑龙江”,“要控制规模,不能无限发展;要有技术性解决方案,把握好节奏”。

  对于在东北养猪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方面,魏国生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一是东北冬季较寒冷,猪舍的建设成本投入相对较高,一次性投入大,养猪业的固定资产投入比南方要高出1倍以上。二是环境的控制成本较高,尤其是冬季猪舍的防寒保温运营成本比南方高。三是粪污处理方面,最简单、经济的方式就是土地消纳。猪场、林地或者耕地要相互配合好,从猪场出来的粪污经过发酵处理,再浇灌林地或者耕地,这样形成一个生态绿色循环模式。

  对于“北移”后的生猪产业未来,魏国生提出,规模化‘穷’养猪的理念一定要改变。规模化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标准,而所谓的“穷”,指的是设施、设备的建设必须要高标准、高规格。“从设备、设施到环境控制,硬件不解决好,想把猪养好是不现实的。”

  “猪要转移,技术也要转移。”魏国生说,原来养猪优势的产区,也是养猪科技、人才的产区,像广东、浙江、湖北等地养猪业发达,科技方面也相对发达,“如果活猪转移到东北等地,养猪的人是否应该同时转移或者就地培养一批养猪人,这些都要考虑清楚。”

  孙文志提出,生猪养殖“北移”后,在产业发展上应考虑尽量避免猪只活体运输,在就地屠宰加工上做文章,形成精深加工食品,面向全国大中城市的消费群体。这样,既可防止疫病的传播扩散,又可避免运输过程中猪只减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因长时间运输,猪只出现各种应激症状,猪肉品质的下降。“这也是我们提出的‘精品南运’的涵义。”

  “生猪产业‘北移’至黑龙江,必然导致黑龙江的养猪量剧增,这对黑龙江的畜牧业甚至农业,是发展机遇吗?”记者问。

  “畜牧业发展应按照适应本省自然优势条件均衡兼顾发展,借助土地、粮食资源优势,在大量吸纳生猪的同时,应该走一条耗粮型畜牧业与节粮型畜牧业立体发展道路,相互补充,这才是黑龙江省畜牧业的新增长点。”赵又霖说。

  刘娣认为,生猪“北移”,不应是单纯养殖,然后把活猪运往外地;而应该延伸产业链,侧重食品加工,把黑龙江打造成全国猪肉产品生产基地。

  “近几年,黑龙江通过发挥环境、资源和产业优势,以产业项目建设为契机,出政策、建园区、广招商,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畜牧养殖、畜产品加工方面的龙头企业来龙江创业发展,建设畜产品加工厂,打造核心产业基地,形成集群开发态势。黑龙江省畜牧业发展潜力和优势正在有序释放,生猪产业发展在全省已成大势。”黑龙江省畜牧兽医局局长祖伟表示。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踪”?生猪“北移”,势必改变我国生猪养殖业甚至生猪产业的格局。黑龙江省为产业健康长效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生猪产业“北移”的破局之举,也是产业发展的破题之径。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供参考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投资操作,风险自担。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