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猪病防治> > 正文

30种猪高热病(三)

  • xiaoz 中国百科网
  • 2016-02-18 03:22:00
    【导读】    二十一、猪低温不食症   临床症状   多见于年老体弱、消瘦贫血、怀孕、产后或久病体虚的种母猪,也见于仔猪,以寒冷季节多发。精神沉郁,体温下降,,有的甚至低至35~36℃;食欲废绝,好卧不动,腹部膨大...
    二十一、猪低温不食症
      临床症状
      多见于年老体弱、消瘦贫血、怀孕、产后或久病体虚的种母猪,也见于仔猪,以寒冷季节多发。精神沉郁,体温下降,,有的甚至低至35~36℃;食欲废绝,好卧不动,腹部膨大,排尿液少色黄或发白, 有的尿闭,大便干结,有的有白色粘膜,但不是猪温症状;呼吸次数增加,腹式呼吸、咳嗽。皮肤出现各种大小不一的红斑、红点、眼圈、肛门处发紫或发绀。病猪因体温过低、导致免疫力下降、继发猪皮炎肾病综合症、猪呼吸与繁殖障碍综合症及其它病毒、细菌的混合感染。喜水次数增加,肠音减弱或消失,腹部触摸敏感,病猪出现回顾腹部的疼痛症状。
      二十二、猪丹毒
      病 原
      猪丹毒(Erysipelas suis)
      本病是由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人也可被感染,称为类丹毒。
      临床症状与病变 潜伏期人工感染为3~5天。急性败血型发病突然,病猪体温升高达42~43℃,稽留热,虚弱,不愿走动,不食,结膜充血。粪便干硬呈粟状,附有粘液,后期出现下痢,严重的呼吸加快,部分病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位较为多见。全身淋巴结发红肿大,呈浆液性出血性炎症。心内外膜小点状出血。肺充血、水肿。脾樱红色,充血、肿大,有“白髓周围红晕”现象(图5-20)。消化道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胃底及幽门部尤其严重。肾常发生急性出血性肾小球肾炎的变化,体积增大,呈弥漫性暗红色,有大红肾之称。病程3~4天。病死率80%左右,不死者转为疹块型或慢性型。亚急性疹块型的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疹块(图5-21)。病初体温升高至41℃以上,少食,口渴,便秘,通常于发病后2~3日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的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块形、菱形、偶呈圆形,稍突起于皮肤表面。初期疹块充血;后期瘀血,紫蓝色。疹块发生后,体温开始下降,病势减轻,病猪可能康复。病程约为1~2周。慢性型一般由上述两型转变而来,关节炎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腕、跗关节较膝关节为常见)的炎性肿胀,呈多发性增生性关节炎,病腿僵硬、疼痛,关节变形。心内膜炎表现为消瘦,贫血,全身衰弱,厌走动,强迫行走。听诊心脏有杂音,心律不齐。通常由于心脏麻痹而突然倒地死亡。病变多见于二尖瓣膜上,有溃疡性或花椰菜样疣状赘生物(图5-22)。皮肤坏死,常发生于背、肩、耳、蹄和尾等部。
      二十三、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C、D、E、L群链球菌引起的猪多种疾病的总称。急性常为出血性败血症和脑炎,慢性以关节炎、心内膜炎、淋巴结化脓及组织化脓等为特征。
      病 原 链球菌(Streptococcus)的种类繁多,在自然界分布很广。一部分对人畜有致病性,一部分无致病性。本菌呈圆形或卵圆形,常排列成链,链的长短不一,短者成对,或由4~8个菌组成,长者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图5-23)。在固体培养基上常呈短链,在液体培养基中易呈长链。大多数链球菌在幼龄培养物中可见到荚膜,不形成芽胞,多数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阳性。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多数致病菌的生长要求较高,在普通琼脂上生长不良,在加有血液、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在菌落周围形成α型(草绿色溶血)或β型(完全溶血)溶血环,前者称草绿色链球菌,致病力较低,后者称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力强,常引起人和动物的多种疾病。本菌的致病因子主要有溶血毒素、红斑毒素、肽聚糖多糖复合物内毒素、透明质酸酶、DNA酶(有扩散感染作用)和NAD酶(有白细胞毒性)等。
      根据兰氏(Lancefield)血清学分类法,将链球菌分为20个血清群(A、B、C……V、I、J 除外),每个群又分若干型或亚型,对猪有致病性主要有C、D、E和L群,G、M、P、R、S、T群也有一定的致病性,其致病力取决于病菌产生毒素酶的能力。本菌对高温及一般消毒药的抵抗力不强,对常用的抗生素敏感。
      流行病学 猪的易感性较高,败血症型和脑膜脑炎型多见于仔猪,关节炎型多见于仔猪和中猪,并常与上两型混合发生,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多见于中猪。病猪、康复猪和健康猪均可带菌,可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外伤、阉割或注射消毒不严格等也可导致本病传播。一般呈地方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秋季多发。
      临床症状 败血症型病猪可在未出现症状前突然死亡。病情稍缓的猪表现为体温升高,稽留,减食或不食,眼结膜潮红,流泪,流鼻汁,并可在体表(如腹下,四肢下端、耳尖)出现紫红色或出血性红斑。剖检呈败血症变化,各器官充血、出血明显(图5-24),心包液增量,脾肿大。脑膜脑炎型病猪病初体温升高,不食,鼻有分泌物,继而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转圈,磨牙,后躯麻痹,四肢划动,甚至昏迷(图5-25)。剖检可见脑膜充血、出血(图5-26),脑脊髓液增多、混浊,脑实质有化脓型脑炎变化。关节炎型病猪表现关节肿胀、疼痛、跛行。化脓性淋巴结炎型病猪颌下、股前等处淋巴结肿胀、化脓、破溃。
      二十四、猪坏死杆菌病
      随着集约化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坏死杆菌病也频频发生,给养猪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猪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猪患坏死杆菌病是因感染坏死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多侵害小猪,常因猪舍污秽潮湿,粪尿堆积,致使猪体不干净。坏死杆菌通过擦伤的皮肤侵入体内而发病,特别是猪相互咬斗,最易发生本病。
      1 流行特点
      坏死梭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地土壤内、沼泽地、死水坑、污泥塘等处,健康猪的肠道内,都有坏死梭杆菌存在。当皮肤或粘膜发生损伤时,即可感染发病。特别是猪互相咬架,饲养场污泥很深,场地有突出的尖锐物体时,最易发生本病。一般为散发,如果诱发疾病的因素很多,也可成批发生。多发生于多雨、潮湿及炎热的季节。坏死杆菌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家禽,病原菌在多种动物消化道内共生。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猪的皮肤常受伤或被蚊虫叮咬而传染。
      2 临床症状
      坏死性皮炎仔猪和架子猪发生于颈部、体侧、臀部皮肤、耳根、尾、乳房等部位皮肤也可发生坏死,出现溃疡。病初创口很小,附有少量脓汁或盖有干痂,触之硬固肿胀,无热无痛。随后痂下组织坏死,并迅速扩展,形成囊状坏死灶。患部脱毛,皮肤变白。病灶内组织坏死溶解,形成灰黄色或灰棕色恶臭液体,从创口流出。创口边缘不整齐,创底凹凸不平。有的病猪大片皮肤干性坏死,如盔甲般覆盖体表。病猪全身症状不明显,食欲基本正常。仔猪主要表现为坏死性口炎和肠炎。病猪不安,吃食减少,腹泻,消瘦,舌、齿龈、颊及扁桃体出现溃疡,上面附有伪膜或痂皮,下有淡黄色的化脓性坏死性病变,气味特别腥臭,严重的病后5~10天死亡。有2头病猪发生耳、尾干性坏死,最后脱落坏死性口炎病猪食欲不振、口臭、气喘、流涎、鼻孔流出黄色脓性分泌物。体温升高、发生腹泻。口腔黏膜红肿,齿龈、舌、上颌等处出现灰白色或灰褐色粗糙的假膜,其下为溃疡面。坏死进一步发展到咽喉处,出现进食和呼吸困难,呕吐,颌下水肿。
      坏死性鼻炎病猪鼻腔黏膜出现溃疡,形成黄白色坏死假膜。病猪呼吸困难、咳嗽、流脓性鼻涕和腹泻。
      坏死性肠炎常与猪瘟、副伤寒等并发或继发,表现为病猪消瘦、严重腹泻。
      二十五、猪大肠杆菌病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肠道传染病。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三种,临床上以发生肠炎、肠毒血症为特征。猪大肠杆菌病在世界各地均普遍存在,是仔猪最常见的传染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常住菌,大多数无致病性,其中的某些血清型为病原菌,如K88、K99 等。这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特别是引起仔猪消化道疾病的大肠杆菌,多能产生毒素,引起仔猪发病。大肠杆菌产生多种毒素,如内毒素、肠毒素、致水肿毒素和神经毒素。肠毒素是造成腹泻的主要因素。大肠杆菌产生两种肠毒素,一种是热敏肠毒素,另一种是热稳定肠毒素。致水肿毒素和神经毒素引起仔。大肠杆菌为肠杆菌科埃希氏菌属中的大肠埃希氏菌。本属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有鞭毛,无荚膜,两端钝圆短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极易生长,于37℃24小时形成透明浅灰色的湿润菌落,在肉汤培养中生长旺盛,肉汤高度混浊,并形成浅灰色易摇散的沉淀物,一般不形成菌膜。MR试验阳性和VP试验阴性,不产生尿素酶、苯丙氨酸脱氢酶和硫化氢,不液化明胶,不能利用枸橼酸盐。由于能分解乳糖,因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可形成红色的菌落。本菌对外界因素抵抗力不强,60℃15分钟即可死亡,一般消毒药均易将其杀死。大肠杆菌有菌体抗原(O)、表面(荚膜或包膜)抗原(K)和鞭毛抗原(H)三种。目前已有173个O抗原,99个K抗原,56个H抗原。
      1、仔猪黄痢(新生仔猪腹泻):本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内的新生仔猪,是初生仔猪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多发于新母猪所产的仔猪。临床上以拉黄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特征。
      本病多发于炎夏和寒冬潮湿多雨季节,春、秋温暖季节发病少。1日龄内的仔猪最易感染发病,一般在生后3天左右发病,最迟不超过7天。初产母猪所产仔猪发病最为严重,经产母猪所产仔猪较轻。猪场卫生条件不好,新生仔猪初乳吃的不够或母猪乳汁不足以及产房温度不足,仔猪受凉,都会加剧本病的发生。
      潜伏期最短的为8~10小时,一般在24小时左右。有时窝中几头发病,常整窝猪全部发病。最初为突然拉稀,排出稀薄如水样粪便,黄至灰黄色,有腥臭味,随后拉稀愈加严重,数分钟即拉1次水样粪便。病猪严重脱水,体重迅速下降,可达30%~40%,精神沉郁,迟钝,眼睛无光,皮肤蓝灰色,质地枯燥,最后昏迷死亡。
      无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比较突出的病变是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其中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还可见到败血症的病变。
      一般根据多发于3~7日龄左右的新生仔猪,且新母猪产的仔猪更严重;拉黄色水样粪便,发病率和致死率都高及高度脱水等特点,可做出诊断。现在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如单克隆抗体已应用于诊断试剂盒中,并用于对感染仔猪的粪便或小肠内容物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直接的、快速的鉴别诊断。探针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已经发展起来,可用于大肠杆菌菌毛粘附素和肠毒素的编码基因的检测。鉴别诊断:应注意与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仔猪白痢、仔猪红痢及轮状病毒性腹泻等区别。
      治疗:由于仔猪发病日龄小,病程急,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不过一旦出现腹泻,马上对整窝猪用药物预防治疗,可减少损失。本菌易产生耐药性,应先做药敏试验,选最敏感的药物治疗。磺胺嘧啶0.2~0.8克、三甲氧苄氨嘧啶40~160毫克、活性炭0.5克,混匀分2次喂服,每天2次,至愈。庆大霉素,口服,每千克体重4~11毫克,1天2次;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4~7毫克,1天1次。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2.5~10.0毫克,1天2次,肌注。硫酸新霉素,每千克体重15~25毫克,每天2~4次。
      预防:(1)疫苗免疫 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预防仔猪大肠杆菌腹泻的K88-LTB基因工程活菌苗(简称MM活菌苗),有K88、K99、987P、F41的单价或多价灭活菌苗,在母猪产前4~6周免疫,使新生仔猪通过哺乳获得保护。
      (2)自家灭活菌苗 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很多,因此有条件的猪场可通过分离本场的致病菌,制成灭活菌苗,这样针对性较强,效果好。
      (3)抗血清的被动免疫 利用分离的致病菌株制成的抗血清或经产老母猪的血清对初生仔猪进行注射或口服,可减少疾病的发生。(4)药物预防 可在仔猪出生后全窝用抗菌药口服,连用3天,预防发病。
      (5)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提高产房的温度,严防受凉。要让仔猪吃足初乳,做好卫生和消毒工作,保持猪舍环境的清洁、干燥。
      2、仔猪白痢:仔猪白痢也是哺乳仔猪常见的腹泻病,以排乳白或灰白色带有腥臭的浆状稀粪为特征,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本病主要由大肠杆菌引起,实际观察中,一些非细菌性的原因亦能引起仔猪白痢,这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大肠杆菌广泛地存在于养猪环境中,如被粪便污染的地面、水源、 饲料及其他物品中,仔猪极易感染。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以2~3周发病最多,7天以内或30天以上发病的较少。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一般以严冬、早春及炎热季节发病较多,尤其是气候突变时多发。有时不采取治疗措施也可自愈。饲养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以及仔猪受凉等各种不良因素都能诱发本病。
      病猪体温一般不升高,精神尚好,到处跑动,有食欲。病猪主要发生下痢,粪便为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粥样,有腥臭味,有时粪中混有气泡。如治疗不及时,下痢可逐渐加剧,肛门周围、尾及后肢常被稀粪沾污。仔猪精神委顿,食欲废绝,消瘦,走路不稳,寒战。
      死猪胃粘膜潮红肿胀,以幽门部最明显,上附粘液,少数严重病例有出血点。肠粘膜潮红,肠内容物呈黄白色,稀粥状,有酸臭味,有的肠管空虚或充满气体,肠壁菲薄而透明,严重病例粘膜有出血点及部分粘膜表层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和胆囊稍肿,肾苍白。
      根据本病多发于10~20日龄的小猪,一窝仔猪中陆续发生或同时发生;排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粥样的粪便;多发于严冬及炎热季节;有较突出的诱因存在;大多发生在母猪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的养猪场内等特征,可做出诊断。
      治疗:要及时,只有在早期治疗和改善饲养管理的前提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有的病程延长到2~3周以上,其恢复的仔猪生长发育缓慢。总的说来,如能改善饲养管理,及时进行治疗,预后是良好的。治疗的药物同仔猪黄痢,但最好以药敏试验为依据,选择最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预防:要加强仔猪的饲养管理,不要让仔猪受凉感冒,有条件的可用自家菌苗免疫母猪进行预防。
      3、: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的断奶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的疾病。临床上以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和眼睑部水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为5%~30%,死亡率达90%以上。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常限于某些猪群,不广泛传播。多见于春季和秋季。主要发生于断奶后1~2周的仔猪,突然发生,病程短,致死率高。发病猪多是饲养良好和体格健壮的仔猪。本病的发生与 饲料和饲养方式突然改变,如饲喂单一或喂给大量精饲料、气候变化等有关。初生时发生过黄痢的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传染源主要为带菌母猪和感染的仔猪,由粪便排出病菌,污染饲料水和环境,通过消化道感染。
      主要是发病突然,体温不高,四肢运动障碍,后躯无力,摇摆和共济失调,有的病猪做圆圈运动或盲目乱叫,突然猛向前跃;各种刺激或捕捉时,触之惊叫,叫声嘶哑,倒地,四肢乱动的游泳状;体表某些部位的水肿是本病的特征症状,常见于眼睑、结膜、齿龈,有时波及颈部及腹部皮下;病程短的数小时,长至7天以上,致死率约为90%。
      主要病变为水肿。胃大弯和贲门部位的胃壁水肿,切开水肿部,可见粘膜层和肌层之间有一层胶胨样水肿,无色或带茶色或红色,厚度不一,范围约数厘米;胃底有弥漫性出血;上、下眼睑,结肠肠系膜及淋巴结水肿,整个肠系膜呈凉粉样,切开有多量液体流出;肠粘膜红肿,甚至出血;有些病猪直肠周围存在一层胶胨样水肿;全身淋巴结几乎都有水肿病变;心包、胸腔、腹腔有较多积液,液体澄清无色,或带黄色、红色,暴露空气后形成胶胨状。有的病例没有水肿变化,但内脏有出血,以出血结肠炎最为常见。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可对该病做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注意与猪瘟、猪丹毒、炭疽、贫血、胃溃疡等相区分。猪瘟也偶有肠水肿的病变,猪丹毒有时可见眼睑水肿,炭疽可发生内脏和颈部的水肿,但这几种病发生于各种类型的猪,以败血症为主要变化,高热不断,应注意与本病区分。贫血、胃溃疡等其他因素导致的水肿,一般病程较长,致死率低,胃壁无病变,适当治疗即可好转。
      治疗:本病治疗效果不好。利用分离的病原菌制备高免血清,给仔猪口服或注射,可用于预防或紧急治疗。对发病仔猪在饲料中加入盐类泻剂连用2天,然后用卡那霉素、硫酸新霉素或硫酸链霉素,每天2次,连续注射2~3天。对此病主要是综合、对症疗法。病初采用亚硒酸钠、维生素E及对症治疗,有一定的效果。预防:加强断奶前后仔猪的饲养管理,提早补料,训练采食,使断奶后能适应独立生活。断奶不要太突然,也不要突然改变饲料和饲养方法;饲料喂量逐渐地加,防止饲料单一或过于浓厚,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饲料;保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坚持每天消毒,母猪饲料中加入15%的金霉素1千克。用0.1%高锰酸钾水,在初生仔猪吃乳前口服2~3毫升,每间隔5天口服1次。
      二十六、猪肺丝虫病
      猪肺丝虫病是由后圆科后圆属的线虫所引起的,因肺丝虫寄生于猪的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故又称猪肺线虫病或猪后圆线虫病。本病多发生在低洼潮湿地区及夏秋季节,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危害仔猪,严重感染时引起肺炎,可造成死亡,如发病不死,也严重影响仔猪生长发育和降低肉品质量。
      临床症状
      猪在轻微感染时,没有症状或不显著,严重感染其症状显著。自感染一个多月后,有阵发性咳嗽,鼻流浓厚黄色粘液,呼吸迫促,结膜苍白,食欲减退及体重减轻等症状。有的由于虫体堵塞气管窒息而死。
      二十七、猪胃线虫病
      猪胃线虫病是由旋尾目吸吮科似蛔属的圆形蛔状线虫(螺咽胃虫)、有齿蛔状线虫、泡首属六翼泡线虫、西蒙属的奇异西蒙线虫和颚口科颚口属的刚刺颚口线虫、陶氏颚口线虫(致病颚口线虫)寄生于胃内而引起的一种线虫病。本病呈地方性流行。
      临床症状
      少数寄生的症状不明显。患猪,尤其是幼猪,多数寄生时,胃粘膜发炎,食欲减少,渴欲增加,腹疼、呕吐、消瘦、贫血、有急、慢性胃炎症状。精神不振、营养障碍、发育生长受阻、排粪发黑或混有血色。
      病理变化
      胃内容物少,有大量粘液,胃粘膜尤其胃底部粘膜红肿、有小出血点,有扁豆大圆形结节,上有黄色伪膜,粘膜增厚并形成不规则皱褶,虫体上被有粘液。严重感染时,多在胃底部发生广泛性溃疡,溃疡向深部发展形成胃穿孔。
      诊断
      用沉淀法寻找虫卵,并结合临床症状和在剖检时发现虫体而确诊。一般情况下生前诊断比较困难。在诊断时应与猪胃溃疡病、急、慢性胃炎、钩头虫病、鞭虫病等注意鉴别。
      二十八、猪痘
      猪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和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特殊的红斑、丘疹、脓疱和结痂。
      本病病原是一 种猪痘病毒,属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是一种较大型的DNA型病毒。对皮肤和粘膜上皮细胞有特殊的亲和力,能在易感动物的皮肤上皮和睾丸细胞上生长,也能在鸡胚上生长,在细胞浆内繁殖,形成包涵体。对干燥和寒冷抵抗力很强,能存活3个月以上,对常用的消毒药都敏感。
      流行病学
      猪痘病毒只感染猪。以4~6周龄的仔猪多发,成年猪有抵抗力。主要由猪血虱、蚊、蝇等体外寄生虫及损伤的皮肤传染。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以春秋天气阴雨寒冷、猪舍潮湿污秽以及卫生差、营养不良等情况下流行比较严重,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不很高。
      病猪体温升高到41.3~41.8℃,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喜卧、寒战,行动呆滞,鼻粘膜和眼结膜潮红、肿胀,并有分泌物,分泌物为粘液性。在躯干的下腹部和四肢内侧、鼻镜、眼睑、面部皱褶等无毛或少毛部位,出现痘疹,也有发生于身体两侧和背部的。典型的猪痘病灶,初为深红色的硬结节,突出于皮肤的表面,擦破痘疤后形成痂壳,导致皮肤增厚,呈皮革状。在强行剥落后,痂皮下呈现暗红色溃疡,表面附有微量黄白色脓汁。在病的后期,痂皮会裂开、脱落,露出新生肉芽组织,不久又长出新的黑色痂皮,经2~3次的褪皮之后才长出新皮。本病多为良性经过,死亡率不高,所以易被忽视,以致影响猪的生长发育,但在饲养管理不善或继发感染时,常使病死率增高,特别是幼龄猪。

      痘疹病变主要发生于鼻镜、鼻孔、唇、齿龈、颊部、乳头、齿板、腹下、腹侧和四肢内侧的皮肤等处,也可发生在背部皮肤。死亡猪的咽、口腔、胃和气管常发生疱疹。当忽视饲养管理时,本病常可继发胃肠炎、肺炎,引起败血症而导致死亡。
      二十九、猪炭疽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炭疽病是由猪炭疽杆菌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多流行于川道地区,且呈多点散发态势。其病理变化的特点是败血病变化、脾脏显著肿大、皮下和浆膜下结缔组织出血性胶样浸润,血液凝固不良,本病可传染于人。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l一5天。
      猪对炭疽的抵抗力较大多数动物要强,因此,局部症状比较明显。典型的症状为咽喉炭疽,咽喉部和附近淋巴结明显肿胀,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症状严重时,粘膜发绀,呼吸困难,最后窒息而死。也有不少病例,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只在屠宰后发现有病变。肠型炭疽常伴有消化道失常的症状,便秘或腹泻,亦有恢复者。败血型极少见。
      :病畜死亡后若有炭疽可疑,则禁止剖检,采取体表病变的淋巴结,作水肿液的涂片送检。一般临床检查很难确诊本病,通常必须作镜检和细菌学检查。
      :
      1、发生炭疽时的处理:当病猪诊断确定为炭疽后,应立即把该场所确定为疫点,封锁发病场所。对所有猪群作临床检查,测温,分出病猪及可疑猪,并给以治疗。曾与病猪或死猪直接接触过的猪群用免疫血清接种,经1—2天后再接种疫苗。假定健康猪群应作紧急预防接种。住过病猪的畜舍、畜栏、用具及地面应彻底消毒。尸体不能解剖,要用不透水的工具运走,运输工具底面铺上漂白粉,尸体应烧掉,否则深埋,不得浅于2米。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手套、靴子、工作服,用后进行消毒。疫点内禁止动物移动。
      2、接种:无毒炭疽芽胞苗用量,成年猪皮下注射1毫升,幼猪皮下注射0.5毫升。第二号炭疽芽胞苗,均皮下注射1毫升。
      3、治疗:必须在严格的隔离条件正点进行治疗。
      (1)血清疗活:抗猪炭疽血清是治疗猪炭疽病的特效药品,病初用可获得良好的效果。每头猪30—60毫升/次,必要时l2小时再注射一次。
      (2)药物治疗:磺胺类药物对猪炭疽病有良好的疗效,其中磺胺嘧啶最好。炭疽杆菌对青霉素、土霉素、链霉素及氯霉素敏感,其中青霉素最常用。
      三十、猪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复杂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家畜中主要发生于猪、牛、马、羊、犬,临床表现形式多样,主要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出血性素质、流产、皮肤和粘膜坏死、水肿等。
      一、流行病学
      家畜中猪的带菌率最高,其次是犬,各种带菌动物经多种途径向外排菌,主要从尿中排出,污染周围环境如水源、土壤、饲料、用具等,构成传递因素,使动物和人感染。本病主要通过皮肤、粘膜和消化道食入而传染,也可通过交配、人工授精和在菌血症期间通过吸血昆虫如蜱、蝇等传播。
      病原性钩端螺旋体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气候温暖、雨量较多、湖泊、沼泽、水田地带为甚。钩端螺旋体病自然疫源地以鼠类为主要储存宿主。7—10月雨季为流行高峰期,猪带菌时间达12个月,各种年龄均能发病,而以幼畜多发,当环境卫生不好,畜体弱时更易感染。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2—20天。
      急性黄疸型多发生于大猪和中猪,呈散发,偶也见暴发。体温升高,稽留3—5天,厌食,皮肤干燥,有时用力擦痒而出血,1—2日内全身皮肤和粘膜泛黄,尿浓茶样或血尿,腥臭味。几天内,有时数小时内突然惊厥而死,病死率50%以上。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多发生于断奶前后至30公斤以下的小猪,呈地方流行性或暴发。病初体温升高,眼结膜潮红,有时浆液性鼻漏,食欲减少,精神不振。数日后,眼结膜有的潮红浮肿,有的泛黄,有的在上下颌、头部、颈部甚至全身水肿,指压凹陷,俗称“大头瘟”。尿液变黄、茶尿、血红蛋白尿甚至血尿,进猪栏就闻到腥臭味。有时腹泻,有时粪干硬,逐渐消瘦,无力。病程由十几天至一个多月。病死率50—90%。恢复的猪往往生长迟缓,有的成为“僵猪”。
      母猪表现流产,流产率20—70%,猪在流产前后有时兼有其他症状,发热,甚至流产后发生急性死亡。流产的胎儿有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后期感染弱仔不能站立,移动时做游泳运作,不会吃乳,经1—2天死亡。有的母猪常于产后不久死亡。
      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以及流产这几种类型的症状可同时出现一个猪场,但多数不同时存在,经一段时间如两三个月或半年的连续观察,这些症状才可能在一个猪场中见到。
      三、病理变化
      皮肤、皮下组织、浆膜和粘膜程度不同的黄疸,胸腔和心包有黄色积液。肠系膜、肠、膀胱粘膜等出血。肝肿大呈棕黄色,胆囊肿大,瘀血,膀胱积有血红蛋白尿和浓茶样蛋白尿,肾肿大淤血,慢性型有散在的灰白色病灶。水肿型,上、下颌,头颈、背、胃壁出现水肿。成年猪肾皮质出现1—3毫米的灰白色病灶,病程稍长,肾萎缩变硬,表面凹凸不平或呈结节状,被膜粘连不易剥离。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