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圳小老板的创业故事与转型之困

   prknp082   碧树西风的记忆    2019-11-01 11:54:33
【导读】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我们有个创业的读者留了一段话,希望听听我的分析。他留言比较长,裁剪一下大概这么个意思:“西风,......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我们有个创业的读者留了一段话,希望听听我的分析。他留言比较长,裁剪一下大概这么个意思:

“西风,......,我初中毕业就出来打工。后面抓住一次机会创业,因为做的早就成功了。

这里面有很大的运气成分。跟自己比,也算跨越了阶层,10年在深圳中心区买了一套80多平的房子 ......

我是一个小公司的老板,公司全职上班的只有5个人,其中还包括我和我太太。

15年之前是做了十年贸易公司,产品是工业品电池,针对深圳那些小电子工厂做配套的。

15年觉得贸易不好做,开始转型做电子产品,这四年开模具做了几款产品,但卖的都不太好,有自己选型产品市场不认可的原因,有原来不是这行的,没有渠道客户的原因,有生产成本高,定价高市场不认可的原因。

最近这三四年公司还有些50%电池贸易的老客户和50%产品的客户来维持公司,公司勉强一年能赚个二三十万块钱。

最近一两个月老客户电池的单少了很多,产品单更少了。市场一下子冷了下来。公司开始亏钱了,现在公司维持的很艰难。

当然公司管理也是不好,我们自己也没那么努力,这些也是内因。

我想请你聊聊经济危机下的小企业生存之道,或者您对危机怎么看的,或者您之前的经验。我在想,难道我们需要再裁员直到我们只有我们2个人么。感觉创新开发产品跟***一样。赌对了赢一年,赌输了,就是我们现在的样子.....”

很感谢读者这么看得起我,向我咨询,你信任我,那我也给你敞开天窗说亮话。

我本人没有过这种从无到有经营小公司的经历,在这方面我没有过成功经验,所以,我说的话,只是个参考,最多算我作为旁观者的一点思考。

类似的小公司我见过,当然,比您这个稍微大一点。

我上一次创业是2011年,我之前聊过我们是有背景的,就是开局背后就站着两巨头,一个是甲方,几乎就是行业领袖,另一个是乙方,行业里最大的上市集团。

也就是说,两个龙头企业,甲方和乙方全是我们的资方,这个开局意味着很多东西。

从坏处讲,坏处很明显,我们的创业团队从头到尾就没真的能够说了算过,掣肘的地方太多,因为资方太强势,我们太弱势,这就是攀高枝的弊病。

从好处讲,开局我们就不差钱,因为没钱可以问资方之一,乙方龙头伸手;其次我们不差市场,没市场可以问资方之一,甲方龙头伸手;最后我们也不差权力,虽然我们刚创业,但很容易就和500强这种企业签战略合作,因为他们知道我们背后站着什么。

当然我们最后也没成,没成的原因可以找出一百条,但最核心的一条是选择的方向压儿没起来,事实上那个市场里只有两家企业,我们和对手。

对手公司也没起来,最后的结局一样,被卖掉。

所以这种和靠自有资金,自己完全说了算的创业,不一个路数。

和我们同年,几乎同一个季度,我昔日的大学同学,也是我昔日的前同事,他也创业了。

他就是典型的自有资金创业,他拿出了50万块钱,和另外两个人一起合资开了一家做智能家居产品的小公司。

没有任何背景,就这150万块钱,花光了就得关门,我相信他们去融资都融不到。

我去过他们办公室,就租在某个电子市场里的某个小房间里。里面一共七个人,三个是老板,就是各拿出50万的那三个。

三个老板是没有工资的,你想嘛,也开不起,如果按照正常工程师的标准,一个人开几十万,那就没法玩,所以老板们是零薪水。

至于员工我也看了,是那种无学历,无经验,基本上就是找不到工作,只能听你指挥的那种。

说穿了就是个劳动力,你让他干啥他干啥,因为他们仨老板本身就是研发,产品、市场一条龙,原来在企业里都能独当一面的。所以也没指望招什么得力下属。

这一点也和我们不一样,我们招人都要求名校,名企,招人都从华为或者500强外企挖,都要硕士以上。

他们就完全不同,他们一共就150万块钱,他得省,所以他招人,刚刚好够用是最重要的,其它都是扯淡。

除了用人,在市场投放方面,玩法也不一样。我们很长一段时间没想过盈利,我们的目的是铺开市场,至于亏多少,这是资方应该考虑的,我们负责烧钱,并不负责挣钱。

所以我们的市场就是市场,而不是销售,市场的功能是到处花钱做宣传,做展示,做产品推销,做客户公关,而销售的意义才是让客户下单。

这一点他们也不一样,他们最开始就是做了个很小的产品,然后拿到淘宝上去卖,你没看错,拿到淘宝上去卖。

第一年结束的时候,我和他见过一次面,他本意是想通过我接触甲方,他希望自己的产品被采购,但后来犹豫了,不敢玩,又放弃了。

他不敢玩是对的,他公司太小了,人家拖款拖他几个月,就能倒闭,所以不是什么生意都能接的,你得看自己的资金链。

但是第二年过去了,第三年过去了,我们彼此的局面发生了很大的扭转。

他们公司毕竟是盈利的,从一开始就是。第一年也许只盈利了几十万,第二年就500多万了,第三年他们公司的盈利就上千万了。而到了第三年,我们前后已经烧掉上亿了。

和我们背负着资方交代的占据行业领先身位的天然使命不同,他们的目标从来不是企图吃掉某个方向,他们的目的就是赚俩钱,老板们想财务自由。

因为运气好,踩对了风口,而且从一开始就证明自己的盈利能力,所以后来他们A轮,B轮,甚至把地方政府也引入了,还和他的母校,也是我的母校开始合作,以及开分公司。

这些行为是一步一步走到那里去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光靠一个风口,那也没用,如果踩了一个风口,接下来拿不出产品,公司很快就没下文了。

所以一个小公司能不能活下去,有很多因素都会起作用。

风口当然是第一位的,他们那个创始人团队其实也不能算差,比如仨老板都是名校名企干了很多年的,虽然大家没钱,但技术是有的,能力是有的,眼光也是有的;而且在公司运营的过程里,几乎没有犯什么像样的错误。

这是他们第一阶段走的顺风顺水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当然,这不是结局,第四年的时候,他们的竞争对手在产品迭代以及价格方面都更有优势,他们公司出局了。

说起来有趣,他们竞争对手公司的创始人也是我同学,也是我前同事,圈子就这么小。

我想,另一家能干掉他们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资本更雄厚,他们A轮,B轮拿到的钱都是前者的十倍以上。

当然,你不要以为这家就成事了,他们虽然活的更久,但最后也出局了,因为小米杀进来了,把这两家公司拳头产品所在的局部市场统一了。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概就这意思。

这就是最常见的创业故事,你很努力很努力,过五关斩六将,然后被干掉,干掉你的人更努力更努力,过七关斩八将,然后行业龙头进来了,从此以后,没有关也没有将。

出来混,早晚要还的,创业也就这么档子事,能从小企业成长成为行业终结者,类似阿里,那只是传奇。

所以小公司做不下去了结束掉没啥奇怪的,大公司也经常做不下去,思科,英特尔,经常砍产品线,没利润了就结束呗。

我不觉得这是失败的,就比如我那个同事,他的公司是没成,他现在又去二次创业了,可他第一次创业的时候起点是150万,只有1/3是他的,第二次创业呢,他的起点是900万,独资。

从这个角度看,市场已经给过你奖励了,你曾经的利润就是对你曾经的奖励,你想要下一次的利润,那就继续投身这个游戏呀。

你下一次还能把握机会,你还会有下一轮的奖品。

要知道,每天都有无数一贫如洗,胸怀大志的年轻人来到深圳这个充满机遇的城市,他们也有他们的努力,他们也有他们的愿望。

不管怎么说,你都比他们有更多的经验与起点,那为什么怕再一次角逐呢?

不要想着一劳永逸,时刻清零,从头做起,永远像自己第一天进入市场那样,乐观向上,充满好奇心,只要心不老,这个游戏就还有的玩。

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记忆承载,欢迎关注阅读全文。

更多有关 ҵ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 辽公网安备:21120202000005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