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饲养管理 > 企业管理 > 正文

《传习录》之职场解读

     爱畜牧  2015-11-15 11:46:00
【导读】注:《传习录》者,明大儒王明阳之作也。 《徐爱录》: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道,但不去做、做不到,等于不知道。知识、能力,属个人拥有,如果不转化为业绩、让公司拥有,就没有价值。 《徐爱录》: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
注:《传习录》者,明大儒王明阳之作也。
《徐爱录》: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道,但不去做、做不到,等于不知道。知识、能力,属个人拥有,如果不转化为业绩、让公司拥有,就没有价值。

《徐爱录》: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  ——看见公司有困难、有问题,就自动自发地去努力解决,这就是作为一个员工的良知,是发自内心的、本能的,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陆澄录》: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刚搞开发组时,不要为销量急躁,只要方向正确,一步一步按流程去做,过程对了,结果一定会好的。

《陆澄录》:与其为数顷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
——做营销,区域过大,往往是广种薄收,不如聚集重点区域,精耕细作,销量就上来了,就形成了局部优势。

《薛侃录》: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很多事情,不是不可以改变,而是我们没有改变的意愿;不是做不到,而是我们没有去做的意愿;不是不可以成功,而是我们没有成功的意愿。

《薛侃录》: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做任何事,必是先做人,把人做好了,事情就水到渠成了。比如我们销售饲料,处处考虑经销商、养殖户的利益,为他们创造价值,岂有不上量之理?

《答顾东桥书》: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我们需要笃行:永远不停止学习和行动,学到死,才能活到死。

《答顾东桥书》:此圣人之学所以至易至简,易知易从,学易能而才易成者,正以大端惟在复心体之同然,而知识技能非所与论也。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根本上不是在于他的知识和技能这些表面的资质,而是在于他的修心养性,先做“大人”,大事也就水到渠成。

《答顾东桥书》:其称名僭号,未尝不曰吾欲以共成天下之务,而其诚心实意之所在,以为不如是则无以济其私而满其欲也。
——很多企业都有冠冕堂皇的使命、愿景,诸如为客户创造价值、推进行业健康发展之类,如果做不到,就是骗人的幌子,不攻自破了,客户也会离他而去。

《答陆原静书(一)》: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
——精、气、神,说的都是良知。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以良知行事,都是根本。作为企业的一名员工,良知,即为职场立足、发展的根本。儒家讲仁、义、礼、智、信,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处处都是“良知”二字啊。

《答聂文蔚(一)》:“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
——其实,考察一个员工的品德,看看他是否孝敬父母就明白了,一个连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么可能忠于企业?

《陈九川录》:“我何尝教尔离了簿书讼狱悬空去讲学?尔既有官司之事,便从官司的事上为学,才是真格物。”

——很多人说,我很忙,哪有时间去修心养性?其实,这是借口,或者说是误解。做事,不就是修心养性吗?

总体解读:
儒家学说传承到明代,朱熹提出了向外求理的格物致知说。王阳明认为,不应该向外求理,而应该求理于心,于是提出了“致良知”——把天赋的良知完全恢复出来。
良知,是与生俱来的,就是孟子所说的“不虑而知”,包括知耻、知愧、知恩三个方面。做了坏事,要知道耻辱;做了错事,要知道惭愧;得了好处,要知道感恩。但是,人的知耻、知愧、知恩之心,常常被私欲蒙蔽了,就象镜子,上面布满了灰尘。修心养性,就是自己用学习、思考和行动拂去镜子上的灰尘,恢复心的明亮,做一个大公的君子。
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从生到死,忙碌一生,为了什么?是为了身外之物的丰裕,还是内心的安宁?我们在企业工作,是为了职位、薪水,还是为了问心无愧?我们向客户销售产品,是为了利润、提成,还是为了帮助客户获得成功?真正的幸福,是获得,还是付出?
这是一个物欲横流、良知沦丧的时代。我们是顺大流,还是追求独善其身呢?
做个儒士,是我一生的追求。

2013.12.17晚,深圳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