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饲养管理 > 企业管理 > 正文

华为“蓝血十杰”黄卫伟:科学管理对华为成长的作用

     爱畜牧  2015-11-15 11:45:00
【导读】前言:10月31日上午,2014第二届华夏基石十月管理高峰论坛召开,一千多位华夏基石的朋友相聚一堂,就中国企业全新的生存与发展课题进行了探讨。华夏基石每年的管理论坛,一方面是与演讲嘉宾一起分享他们的管理智慧和管理思想。另一个方...

前言:10月31日上午,2014第二届华夏基石十月管理高峰论坛召开,一千多位华夏基石的朋友相聚一堂,就中国企业全新的生存与发展课题进行了探讨。华夏基石每年的管理论坛,一方面是与演讲嘉宾一起分享他们的管理智慧和管理思想。另一个方面是将华夏基石一年来在企业咨询的最优实践过程当中所总结出来的典型管理案例和实践进行分享。好实沃受主办方邀请,也派出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听完本次会议的课程,联系中国农牧企业的现状,感觉震撼:1)中国的经济、管理大师在北大、人大,农牧行业太需要跨界学习了,闭门造车贻误时机,一些农牧企业经过一段时间野蛮生长后太需要调整和变革了,而采取一系列措施者太少了;2)许多中国农牧企业的人力资源何其落后而浑然不觉,短视行为泛滥,不自己提前布局培养人才,靠挖墙角、搞空降;中国已经从“人口红利”进入“人才红利”阶段,我们聪明、勤奋的80、90后的素质是多么高,价格是何时低啊,企业提早布局,多招几个吧,不要出现”人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了,生产完全可以用机械化来代替,技术、研发、职能、服务人员一定要做好储备!3)国内企业培训的混乱:这样高水平的论坛,老板+高管差不多800人,不到70%,还有许多的基层中层员工,这个会议员工听完除了提意见外,更多的是拿高尺度来衡量老板和高管吧!4)不要再重复建普通工厂了,产能过剩是整个中国经济常态,并购整合吧,除非是其他企业做不了的技术才可以建核心的工厂!5)企业要向生而生,不仅要立足市场,更要立足技术,必须双脚直立才能长久,国内企业如华为,韩国企业取三星;好实沃也在重走巨人们的道路:不仅立足市场更依靠强大技术产品支持!

——黄卫伟,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领衔专家,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和企管学家,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导。华为、TCL高级管理顾问。《华为基本法》起草组成员。他是华为“蓝血十杰”之一,是《任正非:华为的冬天》的主要执笔人。

以下是黄卫伟教授的演讲全文: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为什么今天还要向‘蓝血十杰’学习”。

这一次演讲比以往更有挑战性,前几年在我们的华夏基石管理论坛上,演讲主题是由我自己来拟,这一次彭剑锋教授给我出了命题作文,更有挑战性。

任正非为什么强调要学习蓝血十杰

——科学管理回答了“互联网思维”的本质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中国企业家和经理人的思路被互联网巨头们(BAT)、以及所谓的“互联网思维”搅得有点乱。

一方面是“淘宝”、“天猫”之类的电子商务网站四处出击攻城略地,使零售商、分销商、制造商倍感压力。去年这个时候,美的集团邀请我去演讲,当时我就有一个感觉,大家被互联网冲击的有一点惶惶不可终日,不知道在互联网时代怎么生存?过去马云的理念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今天的马云反倒是让天下的生意有点难做

另一方面是阿里在纽交所上市,上市的时候大概市值1700亿,现在股价涨到了100美元,市值超过2400多亿美元,已经超过沃尔玛。这个价值是怎么创造出来的?一个既不采购也不加工,也不送货的企业,怎么就值那么多钱?这个把大家的思想搞乱了,比如制造企业,我们兢兢业业改造工艺,去加强管理,去降低成本,去挖掘潜力。最后,马云创造出来一个虚拟的交易平台,就值这么多钱。那我们的企业到底是搞实体还是搞虚拟?这些都使人困惑。

这世界充满悖论,像罗素悖论:“理发师的头谁来剃?”本来是困惑哲学家的问题怎么跑到管理界来了?

去年流行的一本书叫《创新者的窘境》,提出了一个让大企业困惑的悖论,全书就是在阐述这个悖论和试图回答这个悖论:大公司之所以被颠覆不是因为他们管理不善,而是因为他们管理的太优秀了!

那我们到底该不该管理优秀?该不该管理卓越?要不要追求管理卓越?这个悖论对一些企业的冲击很大,以至于华为去年10月份内部各种讨论的时候,主题自然的都是聚焦在颠覆式创新的问题上来了。以至于华为人都在讨论该如何应对颠覆性创新,相反,人力资本管理问题倒显得地位次要了。最后还是任总站出来稳定军心。任总写了篇文章,认为宝马是不会被颠覆,他在文章中称,“大多数人认为,特斯拉汽车是颠覆性创新的代表,未来肯定会超越宝马。但我认为,只要宝马采取开放性的改革提升自身,也不一定会输。”

这个世界上充满悖论,管理中也充满悖论。悖论本来是一个哲学上一个持续关注的问题,昨天就在想这个事儿,像罗素悖论:“理发师的头谁来理?”如果理发师的头自己来理,这个悖论前提就被推翻了。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不给自己理发,他的头应该是谁来理?哲学上类似的悖论还有很多,“万能的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举不起来的石头?”,“神能造出方形的圆形吗?”,“神能把对的看成错的吗?”,“神能找到一件他做不到的事吗?”……有一次,柏拉图把自己假装成守桥人,让苏格拉底回答一个问题,说你要是回答正确我就让你过桥,回答不正确我就把你扔到水里面去。苏格拉底回答:你把我扔到水里面去。悖论就出来了:如果判定苏格拉底说对了,就应该让他过去;如果判定苏格拉底回答错误而将其扔进到水里,那回答又是正确的。这些在哲学上很有意思的悖论问题,现在困扰着管理学家。

所以,互联网思维也好,创新者的窘境也好,它提出的根本问题是:企业还要不要持续的改善管理?科学管理还有没有用?未来市场和企业谁代替谁?

刚才听了文跃然教授的演讲,文教授几十年一直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还创办了几年公司,用自己的经营管理实践告诉大家企业要回归科学管理,要用科学管理去解释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这个也是悖论:如果科学管理能够解释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要人力资源管理干什么?如果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够解释这些问题,要科学管理干什么?

所以,管理现在不断地面临这些矛盾和这些悖论。因此,互联网思维也好,创新者的窘境也好,它提出的根本问题是:企业还要不要持续的改善管理?科学管理还有没有用?未来市场和企业谁代替谁?这个问题涉及到企业和市场的关系,让我们回到罗纳德·科斯提出的两个基本问题:“如果通过企业可以消除某些成本,那为什么还会有市场交易?”反之亦然,“如果价值体系能够决定资源分配,为什么需要企业来承担建立和运转这种行政机构的成本呢?

一个视角的改变,就改变了整个世界。你不是主张自由市场吗?你不是主张看不见的手吗?看不见的手如果可以解决问题那还要企业干什么?所以,两个问题都归结到一个本质上的问题,就是讲市场和企业要看到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组织形式。这个里面关键是交易成本。谁的交易成本更低,谁就替代另外一个。

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生存之道:用互联网降低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用互联网和科学管理降低企业的内部交易成本。

按照科斯交易成本理论我们再来看看互联网,互联网向企业提出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互联网企业是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还是降低了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互联网时代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还能否低于市场交易成本?还有没有可能低于市场成本?互联网时代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你的交易成本要低于市场交易成本。

因此,互联网时代企业的生存之道就是很简单了:用互联网降低企业的外部交易成本;同时,用互联网和科学管理降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这个就是互联网企业生存之道。我们也不要去搞那么多互联网思维,所有的争论最终回归到一个问题,是谁替代谁的问题。

这个就是华为的互联网思维,这个就是华为的互联网解决之道。这个也是今天华为还在向“蓝血十杰”学习的原因。说到底,就是要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科学管理,通过运用互联网进一步降低企业内部运作成本,内部交易成本,这样才能够在互联网时代生存下去。

蓝血十杰代表了什么?

——代表了科学管理和批判性思维精神

“蓝血十杰”被尊称为美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奠基者

吃饭的时候,我旁边坐着一个老总,问我“蓝血十杰”是谁?可能有一些在座的企业家不知道“蓝血十杰”是谁,“蓝血十杰”是二次大战时期美国陆军航空队的“统计管制处”的十位精英。

十位精英擅长的是什么呢?就是数据分析。他们在战术上运用统计学,运用运筹学为美国的陆军航空队计算他的飞机,计算他的驾驶员,计算他的布局,计算他的炮弹等等。每一场战役,如果统计学上不能赢,这个仗是不会去打。这不像德国军队,不像共产党军队,我们不用统计学,我们是靠激动灵活的战略战术。美国人是靠统计学来打仗。

二战结束后,福特公司一次性将这10个人全部招进来了,分别进入了公司的计划、财务、事业部、质量等关键业务和管理控制队伍。这10位人在福特公司掀起了一场以数据分析、市场导向,以及强调效率和管理控制为特征的管理变革,这一场变革使得福特公司摆脱了老福特经验管理的禁锢,从低迷中重整旗鼓再现当年的辉煌。这10个人被称之为美国现代管理企业的奠基者,这个就是“蓝血十杰”的由来。

“蓝血十杰”对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概括起来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是基于数据和事实的理性分析和科学管理。按照“蓝血十杰”的管理哲学,事实都是可以度量的;不能够度量的事情就不是事实,最多是一种现象。第二个是建立了在计划、预算、流程和利润中心基础上的规范的管理控制系统。据说这次从中央到地方财政部门,都在大力推行的一件事情,就是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恰恰是在预算、计划流程和责任中心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管理系统。第三个是重新定义了财务部门的功能,使之在传统的会计和融资功能基础上,承担起成本分析、利润分析、投资决策等现代管理会计的职责。第四个是客户导向和力求简单的产品开发策略。

“蓝血十杰”代表了科学管理和批判性思维精神

我认为基于数据和事实的理性分析和决策,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思维,这事一种客观的、公正的、态度谦逊的和不带成见的思维方式。批判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科学管理与创新并非是对立的,二者遵循的是同样的思维规律;科学管理帮助创新发现问题,为创新奠定商业化成功的基础。

至少在外国人来看,我们应该学习“蓝血十杰”对数据和事实的科学精神,学习他们从点滴做起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大厦的职业精神,学习他们敬重市场法则在缜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决策的理性主义。在调查研究基础上进行决策这种理性主义,基于实践本质上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而批判性思维它实际上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没有批判就没有创造,所以创造实际上是发起于批判,因此,科学管理与创新并非是对立的,二者在思维上遵循同样的逻辑。

互联网时代科学管理还重要不重要,这是一个伪命题

——建立现代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产生于工业化时代的科学管理思想和方法已经过时了,现在需要的是互联网思维,是创新,是想象力,是极致,是颠覆。真的是这样吗?科学管理过时了吗?我们真的不再需要基于数据和事实的理性分析和流程化的精细管理了吗?中国企业没有经过科学管理运动,我们在管理中习惯凭借直觉和经验进行判断,决策的随意性很大,对人的依赖性很大,总愿意创新尝试新事务、新概念,缺少踏踏实实的持续改进精神。恰恰是在互联网时代反而我们应该补上科学管理这一课。

建立现代管理体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1996年在华夏基石彭剑锋等六位教授的帮助下起草了《华为公司基本法》,帮助华为初步完成了对核心价值观和管理政策的系统思考;从1998年起至今,为了适应国际化、全球化经营的要求,华为持续投入十几亿美元,邀请IBM、accenture等多家世界级著名顾问公司,先后实施了五大类、几十个管理变革项目,主要是IT、TCNP、战略规划项目、IPD项目、集成供应链项目,每一个项目中都包含的有十几个子项目,持续的十几年,直到今天都没有完成。

引进世界先进管理体系要“削足适履”,先僵化、后优化

任正非总裁为引进世界先进管理体系的变革确定了“削足适履”,提出先僵化、后优化。“我们一定要真正理解人家百年积累的经验,一定要先搞明白人家的整体管理框架,为什么是这样的体系。刚刚知道一点点,就发议论,其实就是干扰了向别人学习。”

“所谓‘削足适履’,不是坏事,而是与国际接轨。我们引进了一双美国新鞋,刚穿总会夹脚。我们一时又不知如何使它变成中国布鞋,如果我们把美国鞋开几个洞,那么这样的管理体系我们也不敢用。因此,在一段时间我们必须削足适履。”(任正非)

管理改进“七反对”原则

管理变革要继续坚持从实用的目的出发,达到实用目的的原则。在管理改进中,要继续坚持遵循“七反对”原则:坚决反对完美主义、坚决反对繁琐哲学;坚决反对盲目创新;坚决反对没有全局效益提升的局部优化;坚决反对没有全局观的干部主导变革;坚决反对没有业务实践经验的人参与变革;坚决反对没有充分论证的流程实用。

任正非在2009年提出“七反对”原则,经过十几年的持续努力,管理变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基本上建立起了一个集中统一的管理平台和较完善的流程体系,支撑了华为公司进入世界信息与通讯技术产业的领先行列。

华为的管理依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与业界最佳实践还存在较大差距

尽管如此,经过十几年的变革,尽管有了很大的变革,华为与业界最佳实践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为此任正非提出,华为在未来的五年里规模上要再翻一番(去年是394亿美元,翻一番达到700、800亿美元),在规模翻一番的目标下,还要达到人员不显著增加、营运资本不显著增加。所以,我们说华为的管理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跨领域、跨部门的端到端的主干流程的集成和结合部的贯通,仍然是目前最大的短板;二是华为公司的运营管理与业界最佳实践还存在较大差距,已经成为制约公司市场竞争力提升的短板;三是如何实现从以功能部门为中心的运作方式,向以项目为中心的运作方式转变。真正实现“让听得到炮声的人呼唤炮火”的机会拉动式运作方式;四是如何简化管理、防止管理的复杂性随规模非线性地增长,在坚持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商业模式的同时,降低管理的复杂性。

提出“5个1”目标

去年,华为公司的IT与流程优化部通过与E公司的业界最佳实践对标,针对五个方面,提出“5个1”目标:合同前处理周期(1天),供应链备货周期,从发货到站点周期(1周),软件上载周期(1分钟),以及合同交付周期(1个月)。华为公司计划用5年时间(E公司用了8年),实现“5个1”目标,使自己真正进入世界领先企业行列。

就像任总讲的,华为有一个清晰的聚焦的战略,同时有一个基本合理价值评价、价值分配体系,如果再建立起一个高效、灵活、低成本的管理运作体系,那么,摆在华为面前的路只有一条了,除了成功无路可走。

任总的“云、雨、沟”思想

任总还进一步提出“云、雨、沟”思想,他认为香港在过去100年的发展中,真正把西方的管理体系融会贯通,并内生成规范的管理机制,这就是一条条“沟”。所以,华为公司的管理哲学,就是天上的“云”,管理哲学、战略诉求、行业环境等内外在因素,共同形成公司运营的“雨”,云下的雨不能到处乱流,而应沿着“沟”流,才能保证执行的速度与质量。

华为不过是走在西方公司走过的道路上

——华为的成功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华为为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的成功提供了两个重要启示:一个启示是从人的头脑中挖掘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所以任正非说,“资源会枯竭,惟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的智慧创造的。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惟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所以华为坚持“销售收入的10%拨付研发经费,必要时可能还要加大拨付的比例”。

中国的人口红利在减少,环境代价在上升,低成本优势在减弱。中国企业哪里去寻找新的优势?中国已经到严重危机的时候,我们产能严重过剩,这个在西方就是到了“牛奶往海里面倒”的时候了。中国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中国企业向哪里寻找新优势?

中国最丰富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是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中国企业应该把自己的优势牢牢的建立在中国的人力资源优势上,要探索出一套吸引、留住这个大规模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体系。这个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因为中国的自然资源是匮乏的,中国自然资源在世界上人均占有量几乎是属于最低的。所以,一旦我们的整个经济、整个管理、整个竞争优势转向人力资源,建立人力资源基础上,自然资源匮乏反而不重要了。

另一个启示是:中国企业在管理上正走上西方公司走过的路上。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EMBA的一个移动课堂来到了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管理学院,在与对方教授的交流中,学员们自豪地谈到了华为。对此,对方教授有一个评价:华为不过是走在西方公司走过的路上。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