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汇——“灰度”。大家有兴趣的话欢迎分享对其理解与应用。
周建伟:
许多事并不是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合理地掌握合适的灰度,是使各种影响发展的要素,在一段时间和谐,这种和谐的过程叫宽容与理解,这种和谐的结果叫灰度。
以下是我在几个微信群内的回复集:
所谓的灰度就是在看问题的时候不行传统的“黑或者白”——非黑即白,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事实上我们遇到的人和事大多数也是这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中庸之道,而是有限度的包容。
比如,你手下一个经理,作为经理是基本上合格的,但他有一些小毛病,目前对工作并不致命,所以你能够包容他并提醒他注意。但有一天,他这些“小毛病”扩大到影响到他的目标或者你的目标了,他又不愿意改正,这时候这个灰度就向某个极端靠近,直到有一天,你觉得一定要炒掉他为止。
作为应该管理者,应该是别人看起来感觉你“有些中庸”而不是真正中庸,你自己一定有原则和态度,但能够控制自己。灰度既不是中庸,也不是和稀泥,更不是置之不理,而是一种明白的包容。
作为一个管理者,你的目标和方针一定的情况下,人才和组织就是决定性的制胜因素。而你在明白下的包容决定了能够接纳多大的人才,也决定了组织的灵活度——这些都会让你的组织具有战斗力。但中庸、和稀泥、置之不理都只能让组织制造矛盾、相互扯皮、懒散内耗,这就是灰度与另外3者导致的不同结果。
同样,对于一件事情来说,往往也不是非此即彼的。每件事情都可能有两面性,太关注远期目标,可能导致眼前的任务都完不成,而过度关注眼前利益又可能失去对未来的方向把控。就利润来说,我也曾经见到非常赚钱的公司,最后沦为亏损大户——究其原因,一个的过度追求利润,一方面把下游客户逼死了或者转投竞争对手,另一方面把自己的人才挤走了。等你看到公司走下坡路的时候,客户不会再回来,人才也不会再回头。一间公司,难道靠老总就能够起死回生?
灰度当然是在底线之内,越过底线就变成黑白了。所以,任何时候,作为一个管理者都应该保持底线思维,也要让你的兵知道哪些原则性的错误的不能够犯的。
欢迎大家继续补充。。
刘舜才——微信号 28063820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