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结构模式受制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即会计环境。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知识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而形成了创新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企业信息化使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和人力资本成为其经营管理的中心,而产业结构信息化则奠定了会计结构模式转变的基本条件。
一、新经济时代传统会计结构模式面临的冲击和挑战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具有高度的知识性、高度的增殖性、高度的渗透扩散性、高度的风险性、极强的时效性等特征。这一特征的存在,首先是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会计人员要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就必须了解和熟悉主体的生产过程及其工艺。而新经济形态中的高新技术生产过程与工艺,与传统经济相比较更加复杂化。因此,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会计的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相关以及相应交叉产业的基本知识。因为高新技术大部分是跨学科共同协作完成的。同时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新的生产过程会取代原有形式,这就使会计人员始终处于接收新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
其次,新经济的信息化也会对会计处理程序与方法提出挑战。这里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传统会计成本分类与分配方法产生了冲击。由于产品生产的个性化,其生产工艺、原材料消耗的结构与数量、生产流程与环节等必然与传统生产相异,即传统会计中成本分配的分批法、分步法均不适应新经济形态中产品的生产成本分配的要求,相应产品成本的分类分配也必然要作相应的改革;二是对收益处理方法的冲击。信息产品资源限制约束的消失及可重复使用的特征,使成本约束限制将不再起作用。在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的规律支配下,企业收益必然会呈现出爆发性变动的趋势,即企业的收益与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呈正相关关系,产品市场占有份额越大,收益愈高。而当产品失去市场份额时收益随之消失。这种现象必然导致企业收益呈非稳定状态。再加上收益产生基础的模糊性,给会计处理收益的方法增加了难度。因为收益分配是在所有者、投资者、生产者之间进行的,收益产生基础的模糊性和非稳定性,使收益分配合理程度难以界定,而收益分配是否合理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三是风险处理步入困境。新经济中收益与风险都呈极大化特征,即收益与风险同作为新经济支柱产业的高新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成败成正比例关系。据发达国家的实践,从高新科学技术的投资成功率的概率来看,开发研究失败率远大于成功率。一旦投资失败造成巨额投资损失,会计如何处理既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又关系到微观经济开发投资主体的利益甚至其生存。如将投资损失列入当期损益,不仅当期宏观效益将会下降,而且微观经济投资主体也无承受能力。在不能资本化的条件下只能列入递延项目用再投资收益补偿,这样会增加再投资者逃避负担和风险的心理,影响投资开发的运行。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经济的信息化特征对会计人员素质及其处理程序与方法提出挑战的同时,新经济的无形化特征,也会对会计目标、确认、计量及其规范体系形成冲击。无形化是新经济的显著特征,它首先在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上起决定性作用。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不是依靠大量机器、设备、土地等有形资产投入,而是依靠知识智力等的投入。这样一来,由于知识、智力在形态上是无形的,故无法观察也无法计量,而是通过有形化的人作为其载体而发生作用。经济主体是否有生命力,关键要看是否拥有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并具有创新、创造和运用能力的高智力人才。
新经济无形化特征还表现为知识产品及资产的无形化。如信息科学技术中的光纤通讯、卫星通讯、遥感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等信息产品,除占价值极小的显性外在的传输设备具有实物形态外,功能是隐性无形的。如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电脑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应用到军事、远程教育、商品交易、医疗、建筑、艺术等领域,不仅彻底改变了社会、经济乃至人们生活的运行方式,而且已经构成经济的主体。微软公司1997年的无形资产比例达90%,美国、西欧等国家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比重达60%以上。知识产业的无形化在服务产业中也呈上升趋势。这一切表明,人类正进入无形化社会。
新经济无形化对整修会计运行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首先是对会计确认的冲击。会计确认是会计运行系统的基础,所有经济事项进入会计运行系统进行加工处理生成有用的信息都是从会计确认开始的。如无形资产主体部分的人力资产,在现行会计系统中没有将其确认为资产。但在新经济形态中由于人力资产构成资产主体,如不将其确认为资产,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各经济主体的规模,而且还对收益的分配造成障碍;如将其确认为资产,那么,与其相应的会计权益类要素如何设置,这类资产发生变动如何记录?
其次是新经济的无形化特征会增加会计计量的难度。会计计量是财务会计的核心。在人类步入新经济社会后,会计运行系统首要进行变革的是会计计量。一是在资产的计量上发生困难。如信息资产的计量,无论是信息技术发明者拥有的信息技术资产,还是信息资产持有者的类别属性类的信息资产,都因没有计量的依据将其定量化而无法计量。二是在收益的计量上存在较大的障碍。如信息资产由于难以确定使用期限与对象,人类资产的收益由于难以界定其在收益形成过程的作用程度而难以量化。由于很难界定各因素作用的程度,单项因素的收益无法量化。
再次,知识资产的无形化使会计的折旧逐渐退位,主体资产成本的转移与补偿消失。知识资产在使用与消耗的过程中,由于不像资产那样耗费性消失可以重复使用,也就不存在消耗的折旧和投资成本的补偿,折旧会计将退出统治会计领域的地位。
最后,新经济的无形化对会计内部控制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经济中,由于有形资产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减弱,在微观经济主体中退居次要的地位,而无形资产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因此会计反映与控制的重点也就必然从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由于人力资产所有者是人本身,从微观经济主体的组织及发生转移不须借助外界的力量,而是在利益的驱动下自主地发生转移。这种转移不仅
是原组织资产的减少,而且还可能造成损失性减少。因为人力资产的转移不仅有本身知识资产转移,还有知识资产产生的商业秘密等的转移。资产转移到新的组织后会对原组织构成冲击。
此外,新经济的全球化特征也会对会计结构模式形成冲击。由于知识和信息没有疆界,因此新经济是一种开放性的全球经济。商品、服务、资本、信息等的交易活动,已经不局限在某一国家或区域内而扩散到全球。尤其是以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全球的经济活动成为一个整体。信息的全球化特征还表现在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协作和互补上。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调整发展,出现了技术的高度综合和空间的无限发展特征,科学技术的研究必须依靠大规模、跨区域、相互协作才能进行,任何国家或地区都不可能在所有的高新科学技术领域全面领先,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协作,这就必然会形成经济的全球化。
会计模式是会计主体反映特定历史时期会计运行的结构、功能、行为等会计实践活动的形式。而一定时期会计模式的产生与发展是以该时期的会计环境为前提的。新经济全球化后,不仅经济的形态发生变化,而且要求经济的运行必须按相同的规则进行。作为记录经济运行状态的会计,在其会计目标的制定、会计程序与方法的选择、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规范体系的颁布、会计报告的形式等方面,按照相同的惯例构建,以服务于新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二、重塑与新经济相适应的会计结构模式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彻底改变了经济增长方式,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最终形成了信息化的新型产业结构。这一划时代的变革对社会经济各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提出了变革的要求。会计从来是服从和适应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经济运行的状态决定着会计运行的方向。经济运行状态发生变革后,会计模式也必然相应进行变革。根据新经济时代会计环境的变化及会计的结构模式受到的冲击和挑战,新的会计模式将是:
(一)会计目标的主体将由股东、债权人为主转变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为主。现行的会计目标是投资主导型的,即会计的目标主要是服务于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利益。“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做出经济决策。”会计的“基本目标是制定经济决策”,“特殊性目标是向股东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向债权人提供企业偿债能力的信息;向政府机构提供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向社会公众提供企业治理环境污染和改善本地区生活福利信息 ”。应该说,会计目标的特征是与实物经济形态中的企业组织形式紧密相关的。在实物经济形态中,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实物形态的物质资本,而物质资本则是由投资者出资形成的。所以物质资本的所有者在企业中占据统治地位。由于企业的基本形式是公司制,股东是公司的投资者,不仅企业的经营决策权由股东决定,同时也是企业剩余财产的主要索取者。
进入新经济时代后,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产发生作用出现了角色的转换,即物质资产的作用减弱而知识资产的作用增强,企业资产的增殖和财富增加的主要作用不是物质资产,而是取决于知识资产。因此物质资本所有者的股东将退出在企业的统治地位,而知识资产作为企业财富增加的主要直接力量,由于其资本和所有者属于同一主体,不仅在企业中占有主导地位,而且也是企业剩余资产的主要拥有者。企业要素所有者地位的变迁,必然要求会计的目标进行变革,会计的目标将由过去的以向股东、债权人提供信息为主,转为以计量企业主体资源、权益的变动情况、收益的形成过程和有效控制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为主的企业主体性会计目标模式。
(二)会计人员将由低知识存量、低技能型为主转变为高知识存量、高技能型为主。在新经济时代,人通过其技术与知识的装备使其资本化,从而成为主导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人格化的知识和技术。由于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技术和科学知识的进步,所以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是人力资本的推动力。然而人力转化为资本绝不是简单堆积,而是以知识与技能拥有程度加以界定的。进入新经济时代以后,人们面对的都是知识含量较高的产品和服务,如何使用知识产品和从事服务工作,还取决于每个人把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即知识丰富并具有较强的转化能力,将其物化在所从事的产品或服务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的人才,就会成为企业的人力资本,成为新经济时代的富有者。反之则会被新经济所淘汰。
会计是应用性科学,因此更注重会计人员的技能。首先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学习技能。进入新经济时代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调整发展,知识和信息老化周期缩短,更新加快。只有勤于学习和善于学习,才能掌握最新的知识和信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其次,是转化知识的创新技能。纵观世界社会经济发展史,可以清晰地发现创新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从工业革命的成功到信息革命的诞生,都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世界各国最高决策层极为重视创新的发展。随着国家创新工程的实施,会计面临着人力资源会计的构建、信息知识等无形资产的计价、金融衍生产品的计量等创新。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还必须具有创新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需要。
(三)会计运行系统将由低效型转变为高效型。新经济的出现,使会计的客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行会计的运行系统既不能如实地反映微观经济主体财务的真实形态,也不能有效地处理宏观经济高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构建同新经济形态相适应的新的会计运行系统。首先,在会计运行系统的起点即会计确认环节,要将新经济形态中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要素纳入会计运行系统中加以确认。如将在微观经济主体收益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力资产,纳入会计运行系统,使其资本化,使其既能全面地反映微观经济主体人力资源价值,同时又能使人力资本得以保值和增殖。其次,在会计的计量环节;要采用公允合理的计量模式作为新经济形态中会计计量的主要工具,现代会计制度诞生几个世纪以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一直统治着会计的计量地位;
隔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内存缺陷趋于显性化,无法适应新经济形态的需要,如以历史成本计算的收益是人为制造的均衡化,它既不能反映微观经济主体的现实收益状况,也没有揭示现金流量的变化情况。由于收益可以人为地调节,而现金流量则是客观存在。因此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不能真实地反映微观经济主体的财务状态。在新经济形态中,人力资本创造的现金流量收益、金融衍生产品以现行市价交易发生的现金流最,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无法计量的。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等能反映现行价值的计量模式是其现实的选择。最后,在会计运行系统的终点会计报告环节,要以充分揭示微观主体的全部财务状况作为其报告的主要形式。会计报告是会计运行的结果,汇集了会计运行的全部内容。它不仅是微观经济主体经济决策的依据,更是其聚目的焦点。因为它关系到主体成员间权益的分配。因此,新的会计报告的形式应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在内容上要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收益形成的结果、现金流量的变化、财务状况的预期变化趋势等加以充分的揭示,全面、公正地反映微观经济主体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