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5日 来源: 董事会作者:施光耀 邵永亮
市值管理时代悄然来临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中国证券市场在2006年悄然进入了全流通的新时代。股权分置改革的制度效应,加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及人民币长期升值的推动,中国证券市场在2006年和2007年获得了空前的繁荣,掀起了一轮大牛市行情,上市公司的市值得到了巨大的增长。市值,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新标杆;市值管理,成为上市公司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在2006年进入了全流通的新时代,同时也宣告了市值管理时代的到来。“市值管理(Market Value Management)”这一概念迅速成为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热门话题,对市值管理理论的研究和交流持续升温,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实践如火如荼。
什么是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全新课题,已经成为中国所有上市公司的一门必修课,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那么,到底什么是市值管理呢?
这一理念的萌生,显然与2005年5月开始的股权分置改革存在着必然联系。2005年9月16日,也就是在第二批40家公司宣布进入股改程序、标志股改全面推进之后的第四天,北京鹿苑天闻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施光耀先生首次提出,“股改全面推进之后,需要研究后股改时代市场将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比如股改完成、市场进入全流通之后,上市公司需高度重视收购兼并、市值管理等,尤其是要从股东、股价和股本三个方面进行市值管理,以促进公司市值的持续和稳健的增长。”
此后,诸多学者对市值管理这一崭新课题进行了长达两年时间的论证,市值管理作为资本新标杆的理念得到市场广泛认同。虽然各人表述不同,但对于市值管理的研究方向却高度一致,即市值管理的目标是追求长期、持续、健康的真实资本价值最大化;进行市值管理要运用科学、合规的方法和手段;市值管理离不开投资者关系管理;市值管理要服从公司整体战略。从市场反馈来看,无论是媒体记者还是基金经理、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上市公司、无论是普通投资者还是投资机构,都已开始高度关注市值管理。市值管理已经与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2007年5月26日,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对市值管理这一行为作了更为精确的定义。市值管理,就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科学与合规的价值经营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
市值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但是在具体实现的过程中,不同的上市公司由于认识不同,所采取的方式也各种各样,而不同的管理方式令上市公司的市值表现也大相径庭。
值得注意的是,有的上市公司为了迎合市场需求,盲目进行扩张,或者大比例派现,导致短期市值表现非常出色。但是长期来看,这部分上市公司所创造的利润远远跟不上股权价值稀释的速度,导致公司长期发展趋势失衡,市值缩水,公司一步步陷入困境。有的上市公司对市场需求置之不理,一味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忽视了市场投资者的参与热情。久而久之,上市公司市场形象受到严重影响,公司的融资计划得不到市场认可,最终同样会影响企业发展。另外,还有一部分上市公司对市值管理有了一些初步接触,对先进的市值管理方式也较为认可,但是由于没有认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生搬硬套,顾此失彼,同样起不到较好的效果。
市值管理势在必行
股改完成后,上市公司进行市值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在全流通时代客观环境下,顺应市场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其提升经营境界,增强产业竞争能力的必然要求。
全流通前,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因价值衡量标准不一致而利益冲突,大股东利益不受股票交易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因而基本不关心市值变化。全流通时代到来后,全体股东价值衡量标准趋于一致,市值的意义和作用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因此,进行市值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市值管理是企业家贯通资本经营和产业经营思维,提高个人能力素质的必然选择;做好市值管理,是保障其职业声誉和职业安全的必然要求。
在全流通背景下,无论是国资委还是其他监管部门,抑或是资本市场投资者,都将依据市值最大化标准来评价企业家团队的经营能力。因而,市值已成为企业家经营能力和职业声誉的最高体现和综合指标。
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家个人的必然选择。实施市值管理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也具有重要意义:
1) 有利于促进监管和投资理念的转变;
2) 能够使股票价格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内在价值;
3) 改善和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
4) 从根本上促进上市公司经营管理层主动改善公司治理和公司经营效率。
市值:资本市场的新标杆
全流通的实现赋予市值全新的意义,长期不被市场所重视的上市公司市值,开始获得了在成熟市场上所享有的地位,市值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个全新的标杆。
市值成为衡量上市公司实力大小的一个新标杆。全球第一大市值银行工商银行以及全球第一大市值保险公司中国人寿显示出中国上市公司的实力正倍受世界瞩目。
市值成为考核经理层绩效好坏的一个新标杆。国务院国资委在《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将市值纳入国资考核体系。
市值成为决定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能力强弱的一个新标杆。市值越大,意味着并购其它企业的能力越强,产业整合的能力越强,抵抗其他企业恶意并购的能力也越强。
市值成为决定上市公司融资成本高低的一个新标杆。市值越大,在银行获得间接融资的门槛也就越低,获得间接融资的规模也越大。
市值成为决定投资者财富大小的一个新标杆。市值成为个人财富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再是纸上富贵,更代表个人身价的高低。
市值是衡量一个国家资本市场乃至经济实力的一个新标杆。中国经过一年以来的高速发展,目前证券化率也已突破了100%,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正逐步和世界接轨。
正因为市值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一个全新的标杆,市值管理也就应运而生,而且第一次客观地摆在了中国上市公司的面前。如何让市值合理反映公司价值、持续并稳健地增长,让所有股东分享公司利润增长的成果,让市值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公司的战略发展,成为上市公司的一个必修课题。
市值管理的主体是谁?
上市公司是市值管理最直接的操作者,是实施市值管理的最大、更是最重要的主体。一切市值管理行为都要通过上市公司付诸实施,它同时担任着市值管理的规划者和执行者双重身份。
上市公司股东是市值管理的最大受益者。无论从市值管理的主要目标还是常用手段来看,市值管理更多是上市公司股东最为关心的事情,因为公司的市值与他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是进行市值管理的最主要目的。这其中大股东的责任更为重大,顺利推行市值管理计划将与大股东的理解和支持程度正相关。
上市公司经营层是市值管理的推进者。引入市值考核机制后,公司经营层的自身利益也与股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而他们也必然重视市值管理,将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公司经营业绩以期股价的上升。而适当的激励政策也将提高企业高管的绩效成绩。
监管部门是市值管理的引导者。市值不仅体现上市公司的实力大小,也是反映一个国家资本市场乃至经济实力的新标杆,各种监管部门也必须重视总市值管理,引导资本市场市值的可持续的稳健增长。
券商成为市值管理的受益者之一,同时也是市值管理的辅助执行者。一些券商认为,在全流通时代,市值管理也将成为券商经纪和投行业务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其中蕴含着多元化业务内容,券商可以为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提供股权价值的保值增值服务以及衍生服务,如融资融券、发行权证、定向私募、公开发行、兼并收购,股权置换等综合金融服务。这些业务的开展也会为他们带来可观的利润回报。因而证券公司成为市值管理最坚定的拥护者。
基金公司是市值管理成效的检验者。市值管理就是财富管理,基金管理公司的职责就是管理市值。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成效通过基金公司的参与更准确地在市场中反映出来。
实际上,市值管理与市场各方参与者都有着密切关系,共同推进市值管理,形成共赢是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心愿。
市值管理的地位:企业经营行为的最高阶段
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以“产值最大化”作为企业的经营目标,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执行者,不需要考虑产品的销售与市场的需求,主要任务就是执行和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指标,对国有企业及其领导人业绩的考评均以产值计划完成情况为依据。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各种商品的产量迅速增加,市场逐步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开始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这种市场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企业经营理念由产品观念向商品观念的转变。所谓的商品观念,就是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关注市场的需求,使产品在市场交换中为企业实现利润。
伴随着从产品观念向商品观念的转变,企业经营理念也不断地向前发展,各种企业管理思想以及经营实践活动使企业经营理念得以进一步丰富,并开始走向成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资本运营风潮正日益兴起,资本运营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已被西方企业广泛使用的企业经营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中国企业的高度关注。
资本运营不以特定产品为经营对象,而以企业拥有的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存量资产为经营对象,通过对资本的运作实现资本的增值。它能够使企业不拘泥于本企业的主导产品业务,而向各个领域发展,使资本得到最大利用。资本运营更强调使资本在流动中增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企业经营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局限性也开始显现: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反映企业的未来,忽视企业潜在的赢利能力;不能体现投资所承担的风险,忽略投资的资本成本。此时,以股东权益最大化为本的价值管理逐步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
从产量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到资本增值最大化,都是向价值管理不断靠近。市值管理的提出正反应了中国上市公司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的深刻转变,即企业经营目标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价值最大化,企业管理由利润导向转变为价值导向。这种以价值为导向,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管理,就是价值管理。市值管理和价值管理同样都追求股东价值的最大化,但除了价值创造,市值管理还强调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即市值管理不仅要做好价值管理的工作,还要进行资本市场的管理。
因此可以说,市值管理源于价值管理,市值管理是价值管理的补充和发展,市值管理是企业经营行为的最高阶段。
尚处初级阶段,但标志成熟
股权分置改革使得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令市值增长成为全体股东的一致需求。伴随着市值管理的推进,股东利益第一次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所有的公司经营活动都要为股东权益增值服务。股东利益至上成为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市值管理唤醒了市场对无差别股东权益的重视,并推进了股东权益进一步提升。在市值管理的发展战略中,股权成本的提出令长期以来被忽视的股东增值收益得到应有重视。股东在承担伴随企业增长带来的经营风险的同时,也应享有获取高于无风险收益的资本风险增值收益,这实际上是股东利益至上的基本要求。
此外,股东的所有权、收益权、知情权、表决权均在市值管理战略中一步步深化。上市公司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强化股东参与企业经营决策;规范信息披露,积极与中小股东定期沟通;完善表决机制,重视所有股东权益,引进股权激励,在改进股权结构的同时令股东权益增值得到更大动力。
率先推行市值管理战略的上市公司已取得明显的效果。据2007年中期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综合排名统计:通过增发补充流动资本、改善股权结构、借助资本市场加速自身发展的这种市值管理模式明显受到上市公司青睐,而股权激励带来多达20%的溢价也令上市公司趋之若鹜,纷纷效仿。此外,优质资产注入,积极配置股权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善投资者关系都成为上市公司推行市值管理的重要方式。
但如果从更深入的角度来分析,多数上市公司的高管对市值管理还不是很了解,表现出的市值管理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跟风,不少上市公司对市值管理还存在认识误区,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资本成本意识淡漠,有的甚至采取一些违规的行为去操纵市值,如虚假信息披露、与庄家联手操控股价、做假利润等现象在证券市场上时有发生。可以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的水平。
如果说股权分置改革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从股权制度、股东之间的利益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哲学、管理层激励机制,再到市场的投资理念,都在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那么市值管理战略带给投资者的将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企业的经营管理升华到股东权益至上的高度,公司的资源也得到更为合理的分配。无论从国家利益,地方政府利益,上市公司利益还是普通投资者利益考虑,各方利益均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这股合力将推着上市公司步入更快更稳的发展轨道。
(作者施光耀为北京鹿苑天闻投资顾问公司董事长)
附: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大事记
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正式启动。2005年5月10日,“股改第一股”三一重工的股改方案首次亮相。
2005年5月,北京鹿苑天闻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光耀首次提出了全流通后上市公司要注重市值管理,并对市值管理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2005年9月,国资委《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中国有股股权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将市值纳入国资控股上市公司的考核体系。
2005年11月,证监会主席尚福林提出,要研究制定关于将股票市值纳入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考核体系的相关规定。
2006年5月,国资委副主任黄淑和表示,要积极研究把上市公司市值纳入考核办法,不断增强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股东回报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2006年8月,G鹏博士在其董事会公告中推出其首期股权激励计划草案,市值考核作为行权条件被首次引入上市公司高管股权激励计划。
2006年12月,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理论、规律、趋势和操作实务等研究的民间学术机构——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
2006年12月19日,宝钢股份公告了其“A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将市值考核纳入其中,由此成为国资委公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以来,首家正式推出股权激励计划的央企上市公司。
2007年1月8日,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发布了国内资本市场第一份关于市值的专业研究报告《(2006)中国证券市场A股市值年度报告》。
2007年5月26日,第一届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明确提出市值已成为资本新标杆。
同日,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与清华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首次在国内联合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评价指标体系,“2006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百佳”由此亮相。
专注于市值管理研究与操作务实的学术性杂志《市值管理》创刊号,也在论坛当日正式发行。
谁在撬动市值
了解影响和决定公司市值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关键因素的溢价效应程度,是上市公司有效地开展市值管理的必修课
文/杨小燕 梁彦军
市值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价值创造的最大化和价值实现的最优化,为股东可持续地创造财富。上市公司要有效地开展市值管理,首要功课就是要了解影响和决定其市值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关键因素的溢价效应程度。
从理论上讲,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的因素不外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行业地位、公司治理水平等,外部因素包括投资者关系管理水准、投资者偏好、市场环境、宏观因素等。内部因素是市值的决定性因素,外部因素则对市值有重要影响。本文将分析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的因素,从而找出影响上市公司市值诸因素的溢价效应,为上市公司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值管理提供决策参考。
企业盈利能力因素分析
企业盈利能力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股东的股利大都是从公司的盈利中取得,企业盈利的增加常常是市值增大的直接原因。
主营业务利润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越稳定,市值越大。主营业务利润率揭示在企业的利润构成中,经营性主营业务利润所占的比率,反映企业盈利的稳定性。通常来说,企业要获得长足的进步依赖于主营业务的积累。对2006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主营业务利润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市值增加1.4%。
每股收益反映了普通股的盈利水平,对投资者的影响力相当显著。每股收益越大,企业经营效果越好、越有能力发放股利,从而投资者得到回报越高,股票的价格越高,市值越大。
虽然每股收益是企业过去经营绩效的表现,对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并没有绝对的正相关关系,但投资者对过去每股收益高的企业持有更好的预期。实证研究表明:每股收益对公司市值有显著影响,每股收益每增加0.1元,市值就增长12.99%。
净资产收益率反映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投资报酬率,体现了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能力,也间接体现了企业资产的质量。由于该指标为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财务杠杆三项指标的乘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一般来说,净资产收益率越高,投资盈利水平越高,市值越大。然而,对我国证券市场2006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净资产收益率对市值的影响不显著。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证券市场还是一个新兴的“弱有效”市场,投资者的行为还不够理性,另外, 2006年的制度效应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较大,从而弱化了其影响。
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三项指标中,每股收益对市值的影响大于主营业务利润率,而净资产利润率对市值的影响不显著。我国股市还是一个新兴市场,投资者选取股票主要看每股收益,对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财务指标关注不如关注每股收益的程度,导致每股收益对市值影响的突出,从而弱化了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
公司治理与资本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不仅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框架,而且是企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竞争力和提高经营绩效的必要条件。一个治理良好的公司,能给投资者以极大的投资信心。有关研究表明,投资者愿意为公司治理良好的公司支付20%的溢价。在这方面,深万科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良好的治理形象和稳定增长的业绩促使其市值不断增长壮大。
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企业经营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实践证明股权激励可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经营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从而对市值的增加起到积极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股权激励对市值有显著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如果进行过股权激励方案,市值将增加30.3%。例如:广州友谊2004年推出股权激励办法,当年各项指标均创下历史新高,净资产利润率为12%,达到股权激励的考核标准。
资产注入能够增强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还解决了上市公司不得不进行却又饱尝争议的关联交易问题,从根本上提升了公司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有利于增加公司市值。对2006年证券市场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资产注入对市值有强烈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有注资行为或概念,市值增加69.1%。如金岭矿业在新任大股东将优质资产注入后,在2006年还亏损的情况下,全年实现净利润6866.23万元,扭转了公司多年连亏的局面,为公司未来业绩增长埋下伏笔。
行业地位是分析上市公司的前提,也是连接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的桥梁,是基本分析的重要环节。行业有其特定的生命周期,处在生命周期发展阶段不同的行业,其投资价值也不一样。公司的投资价值可能会由于所处行业不同而有明显差异。因此,行业是决定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说来,处于上升周期的行业和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上市公司的市值会有较大的溢价效应。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大小,表明股权的相对集中或分散,其控股地位相对较强或较弱,容易出现股权争夺战。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大,股权就相对集中,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较强,很难出现被并购的情况。反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小,股权就相对分散,大股东的控股地位较弱,容易出现并购的情况。实证研究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市值将增加1.7%。
机构持股比例的高低反映了买方市场的活跃和低迷,一般来说,机构持股比例越高,表明该股票交易活跃,对公司属于利好消息,公司市值越大。对 2006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对公司市值有比较显著的影响,机构持股比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市值增加2.9%。
资产负债率反映公司负债经营程度和抗风险的强弱,资产负债率越低,表明公司负债经营程度低,偿债压力小,但公司同时也未充分利用财务杠杆进行融资以壮大公司的机会。一般说来,对单个公司而言,存在一个最优负债率。在这个负债率下,公司的市值取最大。对总体而言,负债多少没有定论。对2006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高负债率(大于70%)对公司市值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这与我国的借贷成本较低有关。
外部因素分析
沪深300指数是官方发布的跨市场指数,汇聚了沪深两市主要的绩优股,并且每半年调整一次,是广大机构投资者和指数基金的重点投资对象。一般来说,进入沪深300指数的公司都是大盘股,经营业绩好,其市值可以享受巨大的机构资产配置溢价效应。笔者对2006年证券市场数据的研究表明,如果一家上市公司属于沪深300指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市值要高出177.1%,影响十分显著。
影响市值的宏观因素很多,主要有宏观经济因素、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和其他宏观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率、国际贸易、国际收支、国际经济活力、国际经济合作。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监管政策。其他宏观因素包括政治、战争和灾害。由于宏观因素很多,对市值的影响错综复杂,不仅有来自国内的,同时受国外因素的影响也较大,它的影响面广、持续时间长。
提高市值溢价的“捷径”
通过上文对影响市值因素的分析,笔者认为,上市公司要提高自己的市值溢价,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采取对策:
苦练内功,力争跻身沪深300指数,分享沪深300指数巨大的资产配置溢价效应。沪深300是国内第一个由官方发布的跨市场指数,汇聚了沪深两市主要的绩优股,成为广大机构投资者首选的投资目标,尤其是指数基金的重点投资对象,因而存在巨大的资产配置溢价效应。作为上市公司,应按照沪深300指数的评选原则来分析自己在哪些方面已达到要求,在哪些方面未达到入选要求,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对策,全面提高公司的综合实力,力争入选沪深300指数,收获沪深300指数巨大的溢价效应。
强化投资者关系管理,吸引有价值的机构投资者进入,分享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市值溢价效应。相对于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在资金、研究和信息方面无疑拥有巨大的优势,机构投资者择股相对来说重视公司的基本面和成长性,因而机构投资者进驻或增持一家上市公司不仅能直接带来该公司市值的增长,并且因为机构投资者在市场上对散户有着较强的示范效应,还能间接带来散户跟随的溢价效应。上市公司应主动加强与机构投资者交流与沟通,让公司的价值获得他们的认同,吸引他们的进驻或增持。
通过注入优质资产等手段,加强公司的主业,提升公司的行业地位,收获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带来的市值溢价效应。随着股权分置改革制度效应的释放,上市公司市值普涨的现象很难再现,上市公司主业的盈利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上市公司要建立有竞争力的主业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明确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主业过多或主业间相关性较差,不利于上市公司集中资源做强其主业。应将集团公司拥有的优质主业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提升上市公司的主业竞争力。
最后,治理良好的公司可以增强公司对社会资本的吸纳能力,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和社会资本在公司内部的积聚。作为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的经理层激励,尤其是科学的经理层股权激励,对激发上市公司经理层致力于公司长远发展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激励不足或者过多注重短期效应的激励都会严重影响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从而影响其市值表现。
市值管理五大误区
文/施光耀
误区一: 市值=股本×股价
在估值能力“强有效”的成熟市场里,市值是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具体体现,等于上市公司全体股东的财富价值。但在中国这种“弱有效”市场中,股本×股价只是市值的外在表现,而市值的内在本质在于,它是公司综合素质或价值的集中体现。
两大因素影响股价:一是内因,即股票的内在价值;一是外因,即市场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发现和认同。前者是本,好的价值,理论上来说,就会有一个好的价格;反之,即便出现了好价格,由于没有价值的支撑,也不可能持久。后者也是影响股价的重要因素,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有着自己的估值标准、涨跌周期和行为偏好,所以同样价值的股票在市场上,可以有溢价和折价之分。
误区二: 市值差别=股价差别(如股本不变)
真正决定市值的不是股价,而是股价背后、影响股价的深层价值因素(盈利能力、成长前景、行业地位、团队素质、治理结构、运营规范、战略思路、投资者关系)。不能仅仅将市值的大小由股价的高低来确定,还应该看看公司的深层因素。
误区三: 市值管理=股价操纵
市值管理不等于直接对股价的管理甚至操纵。因为股价由市场形成,不能、不可、也不容许管理。市值管理是价值管理,重心在决定价格基础的价值上。
误区四: 市值管理=迎合市场主力
市值管理需要考虑市场因素(周期、规律、市场人气、投资偏好、估值标准等),但考虑市场因素决不等于迎合市场。不迎合≠不理睬;你不理市值,市值不理你;市值管理要遵循市场规律,贵在因势利导。
误区五:市值管理=只追求股价最高化
股价最高化决非市值管理追求的目的,公司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也不等于股价最高化。价值管理是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尽可能高于投资者投资成本之资本收益,是通过科学专业的方法与工具提高股东收益——这一收益将主要反映在企业股票市值上。
公司价值之体现,涉及公司战略、公司理财、公司治理、投资者关系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方面,又可细化出若干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管理课题。与单纯追求高股价相比,上市公司良好的价值管理更应该体现在能够得到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经营理念和内在价值的广泛认同。
基于EVA框架的企业价值创造
市值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价值创造,被称为“经济利润”的EVA值衡量了减除资本占用费用后企业经营产生的利润,它能够综合反映企业的经营效率和资本使用效率,是一个能够科学衡量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指标。一个真正优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一定是综合利用多方面的手段,从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去最大化EVA
文/刘国芳
市值管理管什么?
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股权割裂,大股东利益不受股票交易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市值管理一直不是上市公司关注的重点。上市公司对市值的关注仅限于吸引投资者、扩大融资的需要,大股东自身经济利益与股票市值没有直接联系,也缺乏足够的动力进行市值管理。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后,全流通使得非流通股进入证券市场交易流通,上市公司的市值表现与大股东经济利益紧密相连,也为实行市值管理提供了契机。在这个全新的制度环境中,所有上市公司都将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市值?
决定上市公司市值水平有两大因素,一是内因,即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一是外因,即市场对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发现和认同。前者是本,因为市值是价值的体现。好的价值,理论上来说,会有一个好的市值;但在新兴市场中由于估值标准不统一、涨跌周期不固定、行为偏好不确定,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因素,同样的价值,也会有溢价和折价之分。
因此,进行市值管理要追本溯源,从内因开始,首先抓好公司自身的经营管理,创造公司内在的投资价值。同时,管好投资者关系,实现公司价值。并且,市值管理还要加强对市值的科学运用,顺应市场潮流,适时调整策略,追求合理溢价。
市值管理的主要内容为:①最大限度地创造价值;②最合理地实现价值;③最大限度地经营价值。
价值创造是市值管理的核心内容。上市公司应该努力提升持续的盈利能力,打造突出的主营业务、构筑强势的行业地位、建设严谨的治理结构、培育优秀的团队素质、规范公司的运作水平、增强公司的成长性、透明度和诚信度。这些措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创造公司价值,促进市值升值。
价值实现是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公司品牌战略和企业社会责任等手段将企业创造的价值充分地表现在股市上,达到社会公众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充分了解。其中,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市值管理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向市场揭示公司价值,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不对称,争取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认知和认同,是上市公司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要求和途径。
价值经营是指上市公司在既定的资源配置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各种策略,现有市值充分体现了公司的内在价值之后,根据宏观政策,资金环境,资本市场的规律和投资者的偏好,通过规范公司的言行,整合公司的资源,修正公司的金融策略,强化公司资本运营充分分享资本市场的溢价功能,进一步提升公司内在价值,实现公司市值的最大化的过程。此外,价值经营还包括市值的科学运用,如何科学地运用这一战略资源也是市值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然,为了更好地进行市值管理,上市公司还应建立相应的市值管理组织机制,包括市值管理的组织机构、岗位设置及业务流程等。还应明确市值管理的工作内容、工作规范和工作标准。另外,还应建立市值管理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包括市值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绩效考核、薪酬体系、后期培训和学习等。最后,要对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成效进行定期检验,保证市值管理战略的顺利运行。
衡量价值创造
在市场高度发达的今天, 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优秀的经理, 更需要价值大师。被称为全球第一CEO的通用电气(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说:“你如不花点时间想想怎样使每个人创造更大的价值, 你就不会有机会。”的确, 这是一个企业追求价值创造的时代,使股东价值最大化应该是每家企业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
价值创造是价值管理和价值经营的基础,企业必须着眼于内在价值的重构及创造,只有使企业的内在价值最大化,才能真正具有竞争力,从而保证其价值在资本市场的合理反映打下基础。如果企业内在价值创造不强,市值管理将劳而无功,甚至被带上危险航道。
然而,传统的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如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都是账面的,是静态指标,不能反映那些可能影响资产价值的因素。以净资产为衡量标准,迫使企业盲目地做大做强,只注重自身资产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自身盈利能力的提高,市场资金盲目地向高净资产值的企业集中。
目前,关于企业价值的计量模式目前有多种方法,其中股票市价法和贴现现金流量法最为流行。能够准确反映企业业务经营盈利能力的指标是自由现金流量。而EVA(经济增加值)本质上就是减去资本成本的自由现金流量,它是对传统自由现金流量的修正。评价企业盈利能力时通常采用的会计利润及现金流指标存在明显的缺陷,难以正确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因为股东的投入是有成本的,会计利润未考虑企业权益成本的机会成本,企业的盈利只有在高于其资本成本时才为股东创造价值。EVA也被称为“经济利润”,它衡量了减除资本占用费用后企业经营产生的利润,是企业经营效率和资本使用效率的综合指标,是衡量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较为科学的一个指标。
EVA不仅可以有效度量股东价值的实现程度和公司的真实业绩,还可以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行为。也就是说,EVA能促进价值创造,是一种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有效机制。
我们需要知道价值是在哪里创造的,即确认所谓的“企业价值驱动因素”。通过对EVA公式的分解,就能找出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驱动因素——决定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的资产配置、业务经营以及影响资本成本(主要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的公司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等。
分解EVA
通过对EVA这个核心标杆的分解和敏感性分析,可以将其他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与公司价值的衡量标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找出对EVA影响较大的指标,即那些关键的价值驱动杠杆。
基于EVA的价值创造策略
由于股东价值等于未来EVA的折现值,因此,企业进行价值创造的关键在于EVA。由上文中对EVA的分解可以看出,EVA 的影响因素有四大方面:销售利润率(EBIT/S)、资本周转率(S/IC)、资本成本(主要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和资本总额(IC)。而 EVA的驱动因素包括影响投资资本回报率(ROIC)的主动盈利能力、资产配置、业务流程、公司资本结构、公司治理结构等。因此,提高企业价值可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优化:
(1)优化主营业务,完善资源配置,提高销售利润率。
企业可通过加强盈利性业务,出售不良资本,购买成长性资产等途径提高销售利润率,在企业内部也可通过资产梳理、业务梳理、流程梳理、人力资源梳理、企业文化梳理等方式来提高销售利润率。一般情况下,销售利润率的提高,可以实现EVA的增长。
例如,长安汽车2001年EVA为- 7200万元,而2002 年为69600元,实现了由负到正的转变,而且其排名由954升到第7。这是因为其销售利润率从2001 年的1.47%上升到2002年的9.85%。
(2)提高资本使用率,加速资本周转。
资本回报率(ROIC)是销售利润率(EBIT/S)与资本周转率(S/IC)的乘积,可以通过加速资本周转来提高公司的资本回报率。
例如,某地产上市公司2001年的EVA为- 24500万元,而2002 年为13100万元,增长率为153%,其排名从1104升到63位。这是由于其资本周转率从0.19 上升到0.39。
(3)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
公司外源性融资包括股权融资(配股、定向增发)和债权融资(银行借贷、公司债、可转债),要注意两者的配置比例。随着公司负债比率从0开始增长,其WACC不断下降,但随着负债比率的继续加大,WACC触底回升并加速上扬。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资本结构,使资本成本达到最小。
(4)优化公司治理。包括:
优化公司股权结构——最优股权结构规律告诉我们,随着公司前五大股东所占比率从0开始增长,其治理效率不断上升,但随着该比率的继续上升,公司治理效率开始下降。所以要避免股权过于集中或分散,形成互相制衡、稳定的股权结构,以促进公司治理的效率达到最优。
优化公司股东结构——积极引入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的机构投资者,有利于二级市场股价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优化公司董事会结构——积极引入外部董事或独立董事,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优化内控机制——优化考核与激励机制EVA考核、股权激励等。
提高透明度——及时、准确、全面和规范的信息披露。
(5)促进盈利性增长,提高资本总额。
要注意,当企业的ROIC大于WACC时,扩大资本总额可以增加价值;反之,扩大资本总额反而会使企业价值变小。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提高EVA的有效途径。一个真正优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一定是综合利用多方面的手段,从企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最大化EVA。然而对大多数国内的企业而言,如何针对自身情况,最大化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同时客观地看到自身的缺陷和潜在的限制,合理地选择符合企业自身的价值管理体系和战略,才能为企业和股东带来切实的利益。
刘国芳为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构建科学的市值管理绩效评价体系
上市公司在开展市值管理工作时,首先应该明确公司自身的长处和短处,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改善自身的市值管理,才能为全体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这里就有一个市值管理绩效评价的问题,一套科学的市值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是上市公司有效进行市值管理的必要条件
文/刘国芳 梁彦军 孙超
指标体系的总体设计思想
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是上市公司市值的基础,上市公司的市值是上市公司内在价值的外在表现,代表着股东财富的大小,是市值管理的目标。
要评价公司的市值管理水平,首先要评价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同时,由于中国证券市场是个新兴市场,公司的市值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低估或高估的现象经常存在,所以,评价公司的市值管理,还要关注其自身内在价值的实现,即市值表现。另外,也要评价二者之间的关联性,严重低估和高估说明公司市值管理存在不匹配的现象,前者说明公司价值揭示存有不足,后者表明公司价值创造能力有待提升,或者庄家人为拉抬公司股价。
价值创造是基础,价值实现是是市值管理的目标,价值关联度测量价值实现与价值创造的表现之差异,赋予三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为30%、50%和20%。
价值创造的评价
可以从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创造成长性两方面来评价公司的价值创造。企业的资本结构、管理和组织结构、经营和盈利能力等因素,都对价值创造有直接影响。
为了避开这些不易量化的因素,我们从价值创造的结果来评价公司的价值创造。价值创造能力从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量、价值创造效率和盈利能力三方面来考核。价值创造量用考虑资本成本的经济附加值(EVA)这个指标来度量,价值创造效率用资本效率即EVA率度量,盈利能力用主营业务收益率(ROM)、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来度量。EVA值反映了上市公司整体创造价值的多少,但反映不出单位资本价值创造效率,所以我们引用EVA率来反映企业单位资本价值创造的效率。在盈利能力方面,主营业务收益率反映了企业主营业务的收益情况,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企业自有资本的获利能力,每股收益从股东角度看每股可分配到的净利润。
价值创造能力指标只能反映公司当前的信息,股票投资更看重公司未来的价值创造能力。为此,我们还要选择价值创造成长性指标。由于对未来价值创造能力的预测是件很困难的事,所以,一般采取用过去的成长性来近似代替未来的成长性。与价值创造能力相对应,选择EVA增长率、EVA率增长率、主营业务收益率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和EPS增长率五个增长率来度量价值创造的成长性。由于众多中国上市公司单年的增长率极不稳定,为了更准确地反映以上五个指标的增长率,对每个指标增长率的计算都应采用最近三年增长率的加权平均值,由于最近年份的增长率反映上市公司信息最多,年份越向前,反映上市公司信息越少,所以三年的权重(年份从近到远)分别设为50%、30%、20%。
价值实现的评价
市值(MA)是衡量价值实现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指标。市值不仅反映了公司当前的内在价值,而且反映了未来价值。能体现价值创造结果的还有财富指标,即市场增加值(MVA),是指企业市值与投入资本之差,是指公司在投入资本之上创造的财富。上市公司创造的财富越多,表明企业创造的价值越大。基于上述原因,我们选择市值和市场增加值(财富)两大指标来度量价值实现。
从市值的规模、效率和成长性三方面来考虑市值指标。规模就是上市公司总市值。在效率方面我们选择托宾Q,托宾Q为公司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的比率,其中,公司市场价值等于它的普通股、债券和优先股值的总合;托宾Q值反映了单位资本的市值创造能力。在成长性方面,选择市值最近三年加权平均增长率。三年的权重(年份从近到远)分别为50%、30%、20%。
与市值指标相对应,市场增加值也从其规模、效率和成长性三方面来考虑,在规模方面选择市场增加值来度量。在效率方面是MVA率,即投资效率,反映了单位资本创造财富的能力。在成长性方面,选择市场增加值最近三年加权平均增长率,三年的权重(年份从近到远)分别为50%、30%、20%。
价值关联度的评价
中国证券市场还是个新兴市场,公司的内在价值往往并不能准确地被反映出来,低估和高估的现象较为常见,尤其是人为打压和拉抬一个公司股价的行为并不少见。如果对这样的现象不加以考虑,对公司市值管理的评价就会有失偏颇。
如果一个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很普通,但由于有庄家存在,所以市值表现很不错,就认为公司的市值管理成效好,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因此,需要引入价值关联度这个指标来进行评价。价值关联度指标来评价一家上市公司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匹配性,匹配较好的才是合理的。严重低估和高估说明匹配不好,表明这类公司市值管理方面存有不足。
对上市公司价值关联度的评价,理想方法是该公司历年的价值实现与其价值创造通过回归来度量,但由于中国上市公司的上市历史都不是很长,统计学上来说样本容量是不够。作为替代,可以用一家公司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在当年全部A股公司中的排名差异来评价其价值与市值的相对关联度,差异的绝对值越小,表明两者越匹配,其关联度就高,反之,就低。
市值管理的艺术就在于在引进先进管理水平的同时,也要把握自身特点,而并非是所有上市公司都适用于同一类市值管理方法。资产的配置和资本成本的构成是影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水平的因素之一。
航空业的高负债是众所周知的,油价的高企令上市公司运营成本剧增,负担沉重,但人民币升值令上市公司背负的大量外债产生巨额汇兑收益,这又是其他行业所不能实现的市值管理方法。而央企的整体上市,重新整合了完整的产业链,令运营成本大幅降低,这是许多民营中小企业无法达到的现实。
因此,根据自身特点,找到适合自身的市值管理方式,才是为股东财富创造最大化的最佳途径。无论是价值创造、价值实现,还是价值关联度,都是上市公司实现市值管理的重要方面。只有不断地汲取先进的市值管理经验,并恰当地应用于自身,才能达到价值创造最大化和价值实现最优化的目标,自身的市值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投资者才能分享更多的财富。
三年成就世界第八大券商——中信证券市值管理案例分析
仅三年多的时间,中信证券的总市值增长近十倍,速度之快令同业望尘莫及。截至9月26日,中信证券市值达到407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老牌投行雷曼兄弟,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排名第八的券商
文/牛丽静
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全流通时代后,市值成为上市公司实力的综合体现,中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意识逐渐增强,市值管理动作明显增多,市值管理成功案例不断涌现。
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巧妙运用市值管理的各种策略,提高了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业绩增长强劲;改善了公司价值在市场的表现,市值增幅可观;增强了价值创造和市场表现之间的关联度,市值反映公司价值合理、充分;保护了投资者利益,股东回报喜人。
这些上市公司通过对市值管理策略的运用进入了业绩提升——市值增长——投资者权益增加的良性循环,也带动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和谐发展的新阶段。
反周期策略成就“世界第八”
在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成功案例中,中信证券可谓典范,不仅市值管理意识的觉醒更加超前,而且对市值管理策略的运用更加巧妙和娴熟,尤其是对反周期策略的运用,为其行业龙头地位的确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
市值管理已经成为中信证券的综合战略工程,在持续的市值管理的过程中,中信证券的规模不断壮大,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市值不断增长。截至今年9月26日,中信证券市值已经超过美国老牌投行雷曼兄弟,成为全球市值排名第八的券商。
中信证券对反周期理论的运用体现在“低吸”和“高抛”,即在市场低迷的时候吸纳股权,在市场繁荣的时候扩张股权。
2001年以后,中国股市步入长达五年多的漫漫熊途。上证综指从2001年6月14日的最高点2245点一路跌至2005年6月6日的最低点998点。股指不断下滑,证券行业惨淡经营,正是在这个时期,中信证券的反周期收购不断高涨。
2003年10月,中信证券以1亿元收购万通证券30.78%的股权。之后,中信证券几次增持,至2004年底,中信证券已持有万通证券73.64%的股权。
2004年9月,中信证券展开要约收购广发证券的计划。一个月后,这场股权争夺战以中信证券失利告终。但是,中信证券步步为营的收购行动并没有终止。
2005年8月,中信证券联手建银投资重组华夏证券,成立了中信建投证券公司,中信证券出资16.2亿元持有新公司60%的股权。
2005年9月,中信证券启动收购金通证券的计划。一年之后,中信证券的全资子公司中信金通证券正式成立。
借助一系列的收购行动,中信证券一举确立了其行业龙头地位,营业部数量从当初的45家增加到165家,总资产从2003年底的118.1亿元增加到2006年底的636.3亿元。
而在此期间,中国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意识仍未觉醒,市值管理处在无意识、被动和片面的状态。但中信证券对市值管理的重视和对市值管理策略的运用显然更具前瞻性和超前性。
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顺利完成,股市由熊转牛。随着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中信证券的市值管理策略也发生了转变。上证综指从2006年8月初1500点附近一路上扬,至今年5月底,上证综指达到历史最高点4335.96点。这段时期,中信证券开始连续融资。
2006年,中信证券定向增发5亿股。
2007年8月,中信证券二次增发3.34亿股,募集资金总量约为250亿元,增发价格为每股74.91元。据统计,中信证券此次的增发价格刷新了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最高发行价,融资额也创下了公开增发融资额的新纪录。两次再融资,中信证券用较少的股份获得了更多的资本。
同时,中信证券计划最快于今年年底赴香港上市,集资规模将达234亿港元。如果这个目标得以实现,中信证券将成为首个在海外发行上市的券商,也是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券商。
正是通过对反周期理论的反复运用,采取“低买”和“高卖”的策略,中信证券的规模不断扩大,资本实力大大增强,内在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大幅度提高。中信证券的总市值已从2003年底的194亿元提升至2006年底的816亿元。今年上半年,中信证券进入千亿市值上市公司的行列,仅三年多的时间,中信证券的总市值增长近十倍,速度之快令同业望尘莫及。
仅2007年初至今,中信证券股价强劲增长近3倍,市值膨胀了294亿美元。按彭博社的统计,截至9月26日,中信证券市值达到407亿美元(美元对人民币汇价按7.5计算),已经超过美国老牌投行雷曼兄弟,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排名第八的券商。中信证券市值比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高出88.4亿美元,超过贝尔斯登244亿美元。
中信奇迹的启示
中信证券的市值管理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中具有示范效应,为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值得其他上市公司借鉴。
首先,中信证券市值管理案例证明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学者认为,市值等于股本乘股价,市值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管理股价,但是股价是市场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市值可以不管、没必要管、也没有办法管。但是,中信证券的案例说明上市公司有必要进行市值管理,管与不管大不一样。
第二,上市公司有没有真正意识到市值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是“真管”还是“假管”。中信证券的市值管理不是喊口号,而是脚踏实地地执行。
“真管”是上市公司根据市场环境、公司现状和发展战略,确立市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各个层面,包括经营班子、公司治理、资本运作、投资者关系管理等方面统一认识,进行组织建设和资源配置。”真管”还体现在上市公司长期持续地进行市值管理。
“假管”则是形式上的市值管理,或者只是喊口号,根本没有实际行动,或者只是一时兴起,短时间的管理,或者形式上有市值管理的制度,但是没有执行。
第三,市值管理需要上市公司积极、主动的管理。市值管理不等于危机公关,不等于灭火,有事才管,没事就不管。
最近,某上市公司欲增发股票,但是市场近期出现了调整,其公司股价也跌破了之前预期的增发价,使其增发行动不能顺利进行。这时,公司管理层才想到向专业人士咨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就是被动管的典型。如果这家公司具有主动的市值管理意识,并从制度上进行保障,就能对增发价的预期有更为准确的判断。
“主动管”可以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而“被动管”则是临时抱佛脚,属于亡羊补牢,即使能补救,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与消防异曲同工。如果事先具备充分的消防意识,从制度、人员、装置等方面建立了消防体系,就可以更好地预防火灾的发生。即使有火灾发生,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更低的成本将损害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最后,市值管理要重科学、轻感觉。市值的背后是上市公司的经营能力、管理团队、治理结构、投资者关系等影响公司价值的多个因素和环节。因此,市值管理是一项综合战略工程。
市值管理的科学性还体现在,从技术层面,市值管理讲究策略、时机、对象、方式和机制。因此,如果不讲究策略、不突出对象、不选择时机、规章制度不规范,就属于伪科学的市值管理,市值管理的效果肯定不好,市值管理的目标肯定达不到。
中信证券对市值管理策略的运用,是其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市值管理需要上市公司具有对行业发展周期准确的判断能力。其次,果断的决策能力也是市值管理目标得已实现的必要条件。在准确判断的前提下,上市公司决策层要敢于拍板。如果没有果断的决策。最后,决策要能迅速、有效地落实到行动上。否则,决策就是空中楼阁。
市值管理:既要科学,也要艺术
市值管理不仅包括投资者关系管理,更不能局限在信息披露的层面。它是涵盖公司经营战略、团队建设、治理结构的改善、规章制度的健全等多个层面的。
中信证券市值管理的案例说明,市值管理不仅需要科学,也需要艺术。但是如果违反了事物发展内在规律和市场规则,就算不上真正的艺术。只有在正确和有效运用基础上的市值管理,才能称其为艺术。
因此,科学的市值管理应基于公司内在价值的提升达到市场表现最大化的目的,不能滥施财技,盲目追求市值最大化,做出操纵股价、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一个市值管理水平高的上市公司,不仅会努力提升公司内在价值,同时其内在价值也能被市场充分地反映。即使在弱有效市场,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表现出现背离,上市公司也会选择正确的策略增强二者之间的关联度。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些上市公司就是品质的保证,可以使投资者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白马”。
那些在市值管理方面欠缺艺术,甚至没有市值管理意识的上市公司,可能具有较好的价值创造能力,但是不注重其价值实现,对于内在价值被市场严重低估计的状况采取漠视的态度。作为一家公众公司,这是对股东不负责任的表现。因此,这部分上市公司应增强市值管理意识,提高市值管理能力。对于投资者来说,这些上市公司可谓“黑马”,具有相对较大的投资价值。
另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运用财技进行市值管理的能力较强,但市场表现远远超出其内在价值,不利于公司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因此,这部分上市公司应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同时谨慎运用市值管理技巧。对于投资者来说,这部分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相对较小,可能存在较大的风险。
只有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可持续性,才能迅速提升中国上市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财富。为此,中国资本市场才能步入和谐发展的轨道,建立起新的股东利益至上的股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