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况说明
从2008年7月开始,我们开始了一项旨在针对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力状况的分析调查工作,到今天刚好是一年的时间。作为第一阶段的情况小结,在此我们撰写《当代中国人思考力状况的分析调查报告·第一阶段工作小结》,向社会公开本项目在第一阶段的工作情况。
在第一阶段,我们重点从一般意义上分析调查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力状况,其目的在于了解当代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的共同特征。为此我们设计了三个普通问题,希望通过人们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来分析他们的日常思维习惯,以及他们在思维方法上表现出来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这三个问题既有一定的矛盾性,又有一定的统一性,既有理论上的思辨价值,又需要有实践上的执行技巧,看似简单,内藏玄机。它不但可以直接体现一个人的思考力水平,也可以间接分析出一个人的心态特征。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在匆忙和偶然的情况下得到这些提问的,这些提问他们可以回答也可以不回答,完全凭着一时的心情和兴趣。恰恰如此,它能够真实自然的反映出参与者日常的思维特征和思考力状况。这三道题目是:
(1)如何理解:盈利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诚信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二律背反?
(2)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不变的;企业经营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如何理解这种变与不变的关系?
(3)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企业要实施人性化管理;铁面无私——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二者之间是否自相矛盾?
由于这三道题目看似简单,而且参与方式比较自由,因此参与答题的人很多。根据统计结果,一年来我们共收到1563份有效电子邮件参与答题,同时我们也都一一给予了回复,其中大部分网友与我们进行了多次交流和信息反馈。参与答题主要人员的构成比例为:
1、在校大学生约占:35%
2、企业管理人员约占:32%
3、研究生约占:21%
4、教授约占:4%
5、宗教人士约占:2%
6、社会其他人士约占:6%
从他们的答题情况来看,基本上表现为以下特征:
1、辩证法观念深入人心。几乎所有参与答题的人都能够不同程度的运用辨证法分析以上三个提问。辩证法几乎成了中国的 “圣经”,或者已经成为一种“中国式思维”。这是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但是我不得不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个潜在危机,即人们对辩证法的理解过于片面、机械、僵化和表层。过分倾向于辨证逻辑而贬斥形式逻辑,辨证逻辑和形式逻辑不能在认识上达到有机统一,思维矛盾和存在矛盾混为一谈等现象十分严重,以至于辨证法作为一种思想模式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如果说辨证法对于反对“形而上学”和八股文具有进步意义的话,那么,从1563份答题情况来看,辨证法将可能成为“新的形而上学”和“新的八股文”窒息着人们的思考。关于这一点,我将会在下文展开分析。
2、思考力水平与学历没有必然联系。参与答题的有博士生导师,也有中等水平的企业管理者和社会其他人员,从他们答题的情况可以看出,他们表现出来的差别仅仅是文笔上的差别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别,从思考力水平上没有本质上的差别。这说明:思考力水平与学历没有必然联系,而知识广度和表达能力与学历存在很大的联系性。其中似乎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有着高等学历的博士生不一定比一个没有文凭的骗子更具有思考力。那么思考力到底是由什么决定的?其中的原因有待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力具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思考力同样遵循这样的力学原理。决定思考力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大小和方向,其大小取决于信息量及其知识结构的统一性,其方向取决于目标的一致性。知识和信息如果不能达到思考力体系上的整合,就很难产生较强的思考力,思考如果没有方向的一致性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性也很难产生较强的思考力。因此,当前学校片面强调文凭教育,不重视能力培养的教育弊端从本项目第一阶段的思考力分析调查中已经充分反映出来了。
3、思考力体系不完整,思维方式不完善。从这次思考力调查中我们发现,具有思想高度的人往往满足于自己的价值观念而缺乏思维深度,导致了思想观念过于理想化而脱离客观现实。排斥现实,无视矛盾、逃避矛盾,忽视客体的制约力量,片面夸大主体的精神意志,这种现象从一些宗教人士和具有国学知识的人的答题中非常明显的表现出来了。其中甚至存在思想高度排斥思维深度的现象,产生了思考力体系上的“内耗”和“无序”。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过于执着于科学思维,使自己的思维陷入了一种深度而不能自拔,导致片面和极端。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思考力体系不完整,科学思维、价值思维、应变思维缺乏有机统一造成的认知现象。相比而言,前者比后者更为严重。
从答题情况来看,所有的人都习惯于用辩证法来解答以上问题,思维不能从科学思维上升到价值思维,进而形成应变思维,因此思维方式比较僵化和狭隘,事实关系和价值关系混淆不清,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完善性。
4、心理存在压抑情绪,影响了思考的冷静。在我们收到的答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习惯于用一种挑衅的方式和激烈的言辞回答问题,这说明他们的潜意识中存在某种压抑情绪,本来这属于心理学范畴的问题,不属于文化诊断学这次思考力调查的范围,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这种情绪严重干扰了思维的冷静,束缚思考力,因此情绪就转换为思维的问题了。这种不可名状的压抑情绪可能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这涉及到改良中国当代文化和社会公正的问题。
如何评价当代中国人的思考力水平和思维方式,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标准,如果我们采用一种民族化的标准来评价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思考力水平,应该说,当代中国在吸收科学精神,解构西方文化,借鉴古今思想等方面确实有许多可喜之处。如果我们要超越民族思维、振兴中国文化、参与时代竞争、引领全球化潮流,那么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中国人在思维方式和思考力水平上存在许多不足。因为全球化时代对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和思维方式的完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球化时代是一个科学主导的时代,它比任何以往的时代都需要思维深度和科学精神,才能谋求社会和文化的新发展;全球化时代是一个价值重建的时代,它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需要思想高度,才能超越民族主义的狭隘,构建全球和谐;全球化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它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需要思维广度,才能形成对知识的整合与创新;全球化时代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时代,它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思维速度,才能把握竞争的关键,引领时代潮流。全球化时代也是一个创造力整合的时代,它对一个人的科学思维水平、价值思维水平、应变思维水平及其统一性关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以下我将站在全球化意识对思维的要求上,对本项目第一阶段的三道提问及答题情况展开分析和说明。
二、辩证法与思维禁锢
文化诊断学为了有效开展这次思考力分析调查活动,设计了一系列提问,其中有针对思考力的,也有针对执行力的。第一阶段提出的这三个问题,其目的在于从一个人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判断出他的思维方式和思考力体系。其实,这些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回答,问题的答案可以很多,没有绝对标准,但是从中体现出来的思考力体系和思维方式,不同的人应该有不同的特征。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1563位参与者文化层次都不一样,但是答题的结果却基本相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即,当代中国人的思想似乎被一种无形的东西束缚着。
所有的人都异口同声的用辨证法的统一性来解答这些问题,他们认为这些问题并不存在矛盾。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和教授,他们甚至认为在辨证法面前这些问题幼稚得不值得回答。有些教授回答这些问题最初只是出于好奇或者是出于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一时无聊漫不经心的参与答题。只有在得到我的回复和多次交流之后,他们才感到辩证法的窘迫,从而向我询问文化诊断学或参与学习的有关事项。
仔细分析一下,其实这三组问题在形式逻辑上都构成了矛盾,但是从辩证逻辑上,这些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具有不同思考力水平的人其调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调和方式不一样或者不恰当,就会导致矛盾反应,以此可以诊断出一个人的思考力水平和思维方式。
要弄清楚我的提问中是否存在二律背反现象,必须首先弄清楚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之间的关系。在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中: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A是A;矛盾律则要求在思维过程中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排中律要求A是B或不是B;形式逻辑要求,任何人对一个命题的肯定和否定不能持两可或两不可之说。那么在这个意义上,3问题都存在形式逻辑上的思维矛盾性,并具有二律背反的某些特征。从我收到的关于3个问题的回答中,绝大多数参与者对于存在的这种形式逻辑上的矛盾性给予了否定,不承认形式逻辑上的二律背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之间的差异性、统一性和相互转换性关系缺乏清晰认识造成的。
形式逻辑是进行概念、判断、推理的基本思维工具,一切思维都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和法则。辨证逻辑在认识上也应该遵循这些基本的逻辑规律,否则就会产生思维混乱。目前,在教科书和辞书上辩证逻辑的公式通常被写作:A是A,亦是非A,这样与形式逻辑就直接构成了思维上的对立。如果承认了形式逻辑的科学性,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辩证逻辑就违反了思维的基本规律;如果承认了辩证逻辑的科学性,那么形式逻辑就不能成立。对此,一些教科书中进行了无力的申辩,认为形式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的法则和规律,辨证逻辑是关于思维内容的法则和规律。这种解释似乎承认了形式和内容可以自相矛盾,一旦形式与内容可以自相矛盾,形式逻辑与辨证逻辑可以存在这样的不统一性,各种诡辩论就有了广阔的市场,那么到底形式逻辑是正确的还是辩证逻辑是正确的,人们将变得无从选择。
有鉴于此,文化诊断学将辨证逻辑的公式改写为:
A是A,不是非A;
当且P,A是B,不是A。
“当且P”表示认识角度、条件、事物的多面性等发生了变化。这样形式逻辑与辨证逻辑就能够在形式和内容上很好的统一起来,辩证逻辑就不再违背思维的逻辑规律了。所以,在辨证逻辑中,A是A,A是非A,或者A是B,这些判断是否成立,关键取决于P。如果离开了P这个相对性条件,辩证逻辑就不成立,命题的矛盾在认识上和现实中就无法统一,思维也就无法破解二律背反的难题。因此,对条件P的把握程度,可以诊断出一个人的应变思维能力。
如果撇开了条件,从形式逻辑上讲,3个提问中的命题都构成了自相矛盾,但是从辩证逻辑上,这些矛盾是可以调和的。然而辨证逻辑是离不开条件P的,离开了条件P,辨证逻辑就不能成立。辩证法强调通过对立统一来调和事物的矛盾性,具有不同思考力水平和理解力水平的人,其调和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这种调和不但取决于具体条件P,也取决于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然而,当代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完全忽视了形式逻辑的合理性,片面强调了辨证逻辑,甚至用辨证逻辑取代形式逻辑,并且撇开了条件P来谈辨证逻辑,这是思想被禁锢的一种表现,也是对辨证逻辑的一知半解,更会给形形色色的诡辩提供理论依据。理解了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的统一性关系,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三个提问。
三、盈利和诚信
在本项目第一阶段关于思考力的一般性分析中,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盈利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诚信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二律背反?
绝大部分的答题都认为诚信与盈利并不矛盾,二者相辅相成。即使有时候会出现一些矛盾,也是微不足道的,是完全可以调和的。也有不少参与者没有直接回答诚信与盈利之间的关系,只是重申了盈利和诚信各自的重要性,有答非所问的倾向。一般情况下,我对参与答题者给予了这样的分析和回复:
在盈利和诚信之间的关系上,几乎所有的企业和老板都能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希望诚信和盈利能够二者兼得。在舆论上,几乎所有的企业和老板也都高举着诚信的旗帜,但在现实的经营过程中,在利润面前失去诚信的企业其实很多,这已经成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难道这些老板们不懂得诚信的道理???
为什么有的企业能够把二者很好的统一起来,有的企业却做不到?其实并不是这些企业认识不到诚信的重要性,而是他们受制于现实的条件。一般来说,当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时候,它能够很从容的处理好诚信与盈利的矛盾,甚至把诚信的价值排序摆在企业发展的第一位。但当企业经营环境恶化、连自己的生存都受到威胁的时候,面对诚信与盈利之间的矛盾,很多企业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盈利。即使有些企业会经过一番道德的痛苦思考,最终还会选择盈利而放弃诚信。
当然,这也取决于企业决策者的道德素养,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他们的意志力是不一样的,即使在相同的困难面前也会做出不同程度的诚信选择,所以有杀身取义的说法。面对诚信与盈利之间的关系,×××的回答显得那么轻松,这是因为您只是看到了它们在理想条件下的一般关系,而它们之间现实性和矛盾性的一面您的思想并没有深入触及。……因此,建议您在拓展思维深度方面有所加强。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道德理想和竞争现实的关系,必须使自己的思维具有相当的深度,才能在理性的基础上认识到盈利和诚信的深层次矛盾及其必然性关系,今天的竞争要求人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需要思维深度。关于如何拓展思维深度,《文化诊断学纲要》在第一章第一节的时空扫描技术中做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做过多说明。
四、变与不变
我们的第二个问题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是不变的;企业经营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如何理解这种变与不变的关系?
所有的回答都认为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他们的思维并没有深入到变与不变的本质关系之中,也就是说,面对 “变”与“不变”这对矛盾命题,人们都没有在形式逻辑上加以理解,而只是在辨证逻辑上加以解释,并且这种解释也只是抽象的套用了辨证逻辑,并没有体现出自己的思想深度和思想高度。对此,我给予了这样的回复:
变或者不变,取决于它的相对条件,当市场条件发生了变化,企业的经营策略也必须相应的发生变化。之所以说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不变,是因为企业服务消费者以及从事交换的本质不变,因此它的核心价值观念也不变,如果企业的本质发生了变化,核心价值观念也必然发生变化。变化即矛盾运动,由于世界是运动的,因此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即使核心价值观念也具有可变性。仅仅从变与不变的道理上来说,具有一定科学思维水平的人都能够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您考虑过没有,为什么很多很好的变革措施尽管很有道理而实施起来却受到保守势力的无理阻扰呢?
在现实中,一项制度“变”或者“不变”,总是涉及到利益相关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利益各方常常在变与不变上发生观念对立,以至于常常导致矛盾冲突甚至需要用武力加以解决。从商鞅变法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变与不变常常发生矛盾纠纷。一旦涉及到利益相关者,处理问题也就不是仅仅通过讲道理就能够顺利解决的,必须利用价值思维和应变思维提升自己的思维高度,才能理解和融合其间的矛盾冲突。因此“变”还是“不变”常常会从认识方式转换为把握方式,从事实判断转换为价值判断。你的这个回答中可以反映出您看问题不是十分周全,不能多角度看问题,这是由于您不懂价值思维方法论,制约了自己的思想高度导致的。
思想高度不但体现了一个人对事物全面性和统一性的认识程度,也体现了对事物发展方向的认识和把握能力,体现着他的文化包容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假如一个人缺乏思想高度,就很难融合多元文化之间的矛盾性,就会出现“书呆子气”。并且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将直接制约着他的应变能力,缺乏思想高度的人面对各执己见的争辩往往缺乏说服力和文化融合力。您不妨仔细反思一下自己在日常的思想交流中,尽管您觉得自己很有道理,但是当您要去说服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的时候,是不是显得非常吃力?尤其是遇到辩论高手和诡辩高手的时候,是不是更有一种有理说不出或者有理讲不通的感觉?如果存在这种情况,那么建议你反思自己的思想高度,并学习价值思维方法论以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
一个没有思想高度的人不但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也不能被别人很好的欣赏和理解,从而就会与时代的步伐越来越远,走向思想封闭的死胡同。关于这一点,曹政钧的著作《文化诊断学纲要》在价值思维方法论中提出了如何提升一个人思想高度的具体方法。
五、人性与制度
我们的第三个问题是: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企业要实施人性化管理;铁面无私——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二者之间是否自相矛盾?
有相当一部分的参与者只回答有三个字:不矛盾,至于为什么不矛盾,没有讲出自己的理解,这是由于思考力体系不完整,思路不能打开的原因造成的。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解释了原因,其原因也只是认为制度是为人性化服务的。也有极少数的答题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矛盾,为此,我给予的答复是:
……(节选)
第一个问题可以测评出您的科学思维水平,第二个问题可以测评出您的价值思维水平,第三个问题在于测评您的应变思维水平。从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可以发现,您还没有形成应变思维的概念,也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准确把握“度”的应变思维方法,因此,建议您学习一些应变思维的方法和理论,这样对提高您的应变思维能力和执行力水平都十分必要。《文化诊断学纲要》中详细论述了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与思维速度、思维广度、思想高度、思维深度它们之间的组成关系……当一个人具有相当高的应变思维水平的时候,他就能够根据具体环境和不同条件灵活创造和运用各种资源,善于把握各种矛盾关系的度量,总能恰到好处的融合矛盾达到目标,体现为高超的执行力水平。因此,建议你学习一些应变思维方法论方面的知识。
六、事实与应该
混淆事实和应该的关系,认识片面,这是我们在这次思考力调查中发现的一种普遍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造成这些认知现象的原因都是因为思考力体系的不完整性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完善性。一个人思考力体系的完整性程度决定了他对事物认知的科学程度;一个人思维方式上的完善性程度,决定了他对事物把握的合理程度。其中思考体系的完整性又是由思维速度、思维广度、思想高度、思维深度组成的,我们在《如何建立自己的思考力体系》一文中用关于思考力测评的六组量化表指出了思考力体系完整性的内涵。思维方式的完善性是由科学思维水平、价值思维水平、应变思维水平的相互作用决定的,我们用智慧曲线建立了这样的认知模型。所谓科学思维,它属于求真的思维,是存在方式向认识方式的逻辑转化;价值思维是求善的思维方法,它是建立在科学思维基础之上,由认识方式向把握方式的逻辑转化;应变思维本质上属于价值思维,是价值思维的延伸和提高,是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的转化,是在具体条件和“恰到好处”的把握过程中引导思考力向执行力转化的思维中介。当一个人具有相当高的应变思维水平的时候,他就能够根据具体环境和不同条件灵活创造和运用各种资源,善于把握各种矛盾关系的度量,总能恰到好处的融合矛盾、达到目标,因此体现为高超的执行力水平。应变思维能力不但体现了一个人的执行力,也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高度和思维广度。没有应变思维,就不能很好的将思考力转化为执行力。如果从思维方式的完善性上来测评参与者的思维方式的话,许多人常常不自觉的用事实关系代替应该关系,或者用应该关系代替事实关系,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相互取代、混淆不清,导致了一些思路上的混乱。
判断事物基本上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和价值思维。在科学思维中,作为认知主体要避免一切情感因素和价值欲求的参与,以追求思维内容的客观真实性;在价值思维中,主体的价值观念、情感和欲望则起着一定的支配性作用,表现为鲜明的主体性特征。科学思维反映的是一种事实关系,价值思维反映的是一种应该关系。从参与者回答问题反映出来的思维方式看,隐隐约约的具有用事实关系代替价值关系、用“应该”标准取代“事实”标准的思维特征,这样的思维方式很容易导致思路混乱和无休止争执,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七、深度分析
在第一阶段,我们对参与者的思考力分析主要是一般化性质的诊断。所谓思考力的一般化分析,主要是分析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在思维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这种分析具有宏观性、普遍性特征。要想对一个人的思考力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还需要进行个性化分析。所谓思考力的个性化分析,主要是分析一个人由于不同的行业和职业、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追求而表现出来的思维个性,这种分析具有针对性、具体性。比如,一个搞科研的需要很高的科学思维水平和思维深度,但是不一定需要很高的价值思维水平和思想高度;一个公关型人员需要思维广度却不一定需要有很深刻的科学思维;作为领导者,更需要有价值思维水平和思想高度。我们把这种针对不同知识结构和创造力需要表现在思考力上的个性差异称作思考力权重。每一个人由于不同的知识结构,表现在思考力上有不同的特征,不能把这种个性差异作为谁比谁更具有思考力的依据,只有把思考力列项的总数相加之后,才能从抽象的意义上得出思考力总数,从而在总数上进行思考力比较。所以,对思考力的分析不能采用唯一的评价标准和分析模板,而要考虑到不同的专业和知识结构。在第一阶段的一般化分析中我们设计的三个问题虽然没有严格的专业要求,但还是比较偏重于企业管理,而对于不熟悉企业管理的人,这种一般化分析很难做到针对性和准确性,也无法体现思考力权重的原则。
近来,我收到很多电子邮件,绝大部分的网友对思考力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在此之前《風雲人物》杂志也对文化诊断学给予了重点报道,同时要求学习文化诊断学的分析方法以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水平的网友也越来越多,对于网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在此我表示由衷的感谢,以至于我不得不认真考虑很多网友异口同声提到的一个问题:第一阶段思考力分析中的三个问题过于偏重于企业管理,对于不熟悉企业的人来说很难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特征。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思考力的分析测评,认识和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此我重新设计了三个更为大众化的问题。这三个题目不属于专业性问题,而是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题。这些问题看似很平常,内涵却很深厚,然而恰恰是最平常的问题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在此建议您不妨试着回答,我将根据您对以下三个问题的答复情况分析您的思维深度和思维方式,并有针对性的为您提出拓展思维深度、改善思维方式的具体建议。请将您的回答发到文化诊断学邮箱:c13970290650@163.com或:1031601268@Qq.com收到您的答题后,我将免费为您撰写思考力分析报告,并回复到您的邮箱。请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什么是诚信?
2.您认为如何才能做到诚信?
3.人们总希望把事情做得很尽善尽美,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那么您认为如何才能把事情做得恰到好处?
最熟悉的,可能也是最陌生的——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的思想,以至于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那么,你的思考力体系完整吗?您的思维方式完善吗?欢迎更多的人参与思考力讨论,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支持我们的思考力工程。
一次谈话或者一篇文章,无论您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如何,一定程度上都可以反映出作者的思维方式和思考力水平。思考力不但制约着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制约着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从而归根究底的决定了一个人的创造力。现在我们谈竞争,竞争最深层次的力量是思考力的竞争。比如经济竞争,如果思考力和文化力输给了对方,那么经济即使发展成一个庞然大物,那也不过是人和牛的关系,就象牛被人牵着鼻子一样。因此,中国的希望不仅仅在于经济的发展,而且取决于中国人的思考力水平和创造力的提升。
没有思考力就没有文化力,从而也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力和创造力。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思考是行动的先导,其中思考力最为关键。思考力水平是由思维速度、思维广度、思想高度、思维深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完善性则是由科学思维水平、价值思维水平、应变思维水平相互作用决定的。关于思维深度,我们建立了存在根模式理论帮助人们拓展思维深度;关于思想高度,我们建立了合理性法则和实践逻辑机制帮助人们提升思想高度;关于思维广度,我们建立了时空制衡理论帮助人们延伸思维广度;关于思维速度,我们总结出 “十字口诀”帮助人们增加思维速度,关于思维方式的完善性,我们建立了智慧曲线模型帮助人们改善思维方式,所有的这些内容,都被我们纳入了思考力训练的系列工程。
日益激烈的竞争表明,仅仅依靠一纸文凭难以应对竞争中“真刀实枪”的挑战,现实迫使我们需要提高思考力水平以获得一种精神优势,并需要将这种精神优势转化为物质优势,以获得竞争的主动权。如今多元文化和不同民族文化观念的碰撞已经把我们推向一个充满文化竞争的新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有新思维和新文化,新的时代和新的国际环境也对新一代的中国人提出了新的高度和新的挑战。新一代中国人将肩负着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他们需要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眼光和更加坚定的步伐迈向一个更加风云变幻的时代。因此,对于中国的新一代,建立思考力体系和完善思维方式就不可避免的要成为他们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而从我们收到的1563封答题来看,建立思考力体系和完善思维方式的宣传和推广工作似乎也应该成为中国政府不得不加以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