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饲养管理 > 企业管理 > 正文

中国式创新的极限

     网络  2017-04-25 21:05:00
【导读】  2008年04月19日 来源:《IT经理世界》  在比亚迪生产手机电池的深圳工厂里,每个车间都有几十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上密密麻麻坐着四五十名工人,他们的身边都放着夹具,帮助他们熟练地完成点焊、监测的工作;而在日本,这样的流...

  2008年04月19日 来源:《IT经理世界》

  在比亚迪生产手机电池的深圳工厂里,每个车间都有几十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上密密麻麻坐着四五十名工人,他们的身边都放着夹具,帮助他们熟练地完成点焊、监测的工作;而在日本,这样的流水线只需要几名工人。但是,由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半自动的比亚迪的成本却比全自动的日本厂商低得多。正是依靠这么一个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创新,比亚迪击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厂商,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供应商。

  这其实也是过去10年来中国企业的缩影,长江商学院教授曾鸣将其称之为低成本创新。在他看来,中国人正在“以西方人难以想象的方式尝试创新,创业者出了格的想象力和看似疯狂,使他们一再突破西方领先者们所固守的可能性边界,在全球化带来的成本革命的过程中,将低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发挥到极致,使一个又一个手工作坊蜕变成国际水准的现代化工厂,实现了规模浩大的追赶和超越。”

  当中国企业把这种低成本创新策略从制造拓展到研发领域,原有的全球产业秩序也就岌岌可危了。2001年,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魏德生(LesVadasz)访问华为,得知华为的研发人员已经超过了1万人的时候不由得大吃一惊,因为华为的研发人员竟然比英特尔还多。如今,这个数字可能已经突破了3万人,而华为还在以每年几千人的规模招收研发人员,扩充遍布全国各地的研发基地。当华为以相当于跨国公司1/10的人均成本、1/2的人均效率开发出同样性能产品的时候,竞争对手们的衰落也就不足为奇了。

  过去10年,低成本创新帮助中国企业在一些领域击败了跨国公司;未来10年,它还能帮助中国企业继续成功吗?

  答案是否定的。去年10月,当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预研部部长舒骏站在英特尔中国研究论坛的台上,与英特尔资深院士康凯文讨论创新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定是既激动又有些担忧。英特尔已经在中国建立起了完善的研发体系,其中位于上海的软件研发中心已经成为英特尔全球最重要的软件研发基地之一;当然,研发中心中的大部分员工都是中国人,他们的创新成果也归英特尔所有。今年,微软亚洲研究院即将成立10周年了,微软在中国的研发人员已经增长到了3000人,研发项目从基础研究到产品开发一应俱全。

  研发上是如此,生产上更是如此。当跨国公司纷纷把制造和研发基地都建在中国,将成本降到同样水平的时候,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又在哪里呢?在手机和彩电行业,中国企业一度通过低成本占领了市场,但是很快就在跨国公司的反击下打回了原形。

  因此,只有低成本是不够的,中国企业还必须另辟蹊径。例如,爱国者就通过各种新颖的产品外形来换取消费者的欢心,这是典型的产品创新;分众则通过独特的楼宇广告模式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TD-SCDMA则试图通过产业标准上的创新完成对跨国公司的超越。

  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单点式的创新仍然是不够的。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在谈到TCL遇到的难题的时候就曾经感慨“最大的挑战在于我们的系统性能力不足”,中国企业可以将音乐播放器做得像iPod一样漂亮,但是却既做不到苹果那样的时尚气质,也无法建立iTunes那样的网上销售模式;龙芯可以将通用CPU造出来,但是却无法找到支持的主板和芯片组;中国企业可以定义自己的产业标准,但是却无法将其尽快产业化,最后仍然眼睁睁地看着跨国公司将市场占领。在这里,中国企业缺少的不仅仅是某个方面的创新能力,而是将创新这种“胜势”转化成“胜利”的能力。

  因此,对于希望在未来10年内成为世界级企业的中国企业来说,培养自己在某个方面的“长板”——创新能力固然重要,踏踏实实地补上在其他领域的“短板”同样也很重要。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