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产生于现代化的社会大生产和现代商品经济基础上。现代西方的管理科学就是探讨现代企业管理活动规律的学问。管理科学始自上世纪20--40年代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其后,行为科学学派及现代管理学派的各流派相继发展起来。这些学派探讨的都是现代大企业的管理,这些企业,其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不仅在企业内部,而且在国内外范围都社会化了,其产品也市场化,甚至国际化了。因而,现代企业管理是一种有组织的规律活动,包括: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等活动,其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有何相通之处呢?
首先,我们看看在日本被奉为"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是怎样看待中国感古代的"无为、无不为"理论的。松下幸之助曾说:中国的尧帝认为当政的人应当"无为而治",换句话说,就是帝王要无所作为,放任百姓依着自然生态之道,得到幸福康乐的生活,只要天下安康,作奸犯科的事自然会平息,所以帝虽是无为,但实际上却收到了"无不为"的效果。不过松下结合当代社会经济条件,对"无为而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无为"不是领导者完全撒手不管的意思,它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制度的运行和个人礼仪修养要达到某一个层次,第二是百姓的衣食都必须领导者充裕供应,"不虞匮乏",为了创立制度,提高个人修养,充裕物资供应,这些都必须领导者在放任无为之前,先预作策划,否则,"无为" 不但不能成为 "无不为",反而变成天下祸乱的根源"。
松下又进一步谈到企业经营中的"无为而治"时说:"企业经营也是一样,当企业规模还小的时候,经营者可能有办法充分掌握每个细节,可是随着企业的成长扩大,企业家便无法完全照顾到每个细节了,如果身为领导者在公司膨胀以前,能预作企划,建立分工制度,那么企业中的每一分子就可以完全依照他在制度中的地位做事,就算领导者采取放任的态度,但制度可以造成相互牵制的作用,使得工作的推进仍有一定的方向可循。因此我认为所谓"无为",只是人力本身的无所作为,但制度本身仍运行不违,这才是领导的真义。"
可见松下的"无为观",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企业领导者应当在建立和健全制度方面先有所为,这就是按照企业管理的规律,建立分工制度,使企业职工都能按他的工作岗位的职责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这样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活动,就可以不必再过问了,同时使企业通过内部管理制度自动运行,达到"无不为"的目的。
这同我国崇信道家思想的明太祖朱元章所说的"国王治国以陈纲记,岂无知而无为",即国君在建立治理国家的制度方面应当有所作为的观点极其相似。松下还提到一个故事说明企业领导人,不要象管家婆。这个故事说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名人坂本尤马在其成名之前,曾在一件土木工程中当工头,他负责的部分进度很快,质量也很好,但他不象其它工头亲自督促工人,忙来忙去,总是看到他借机会流走,睡午觉去了。坂本说他的决窍是:"我只决定基本方针或大原则,其余的都让他们分层负责,自由发挥"。松下将坂本这一经验加以提高、充实、完善,指出:"会长个人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掌在手里亲自处理,只能做到一个人力量的范围,无法完成大事情。想要做大事,必须懂得分层负责,尽量去发挥。一个人受到重视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会更买力想完成这个责任,个人的潜力也因而发挥得很透彻:于是众志成城,终于获得一个人绝无法做到的大成果。"松下这段话,言简意赅地进一步发挥 了"无为而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即实行"分层负责制"。
现代科学管理关于"职权分散化"的理论,同"分层负责制"的理论一样,可用"无为--无不为"的理论加以概括。美国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合著的《管理学》一书中曾指出:"正象企业中没有一个人能够把去实施一切决策权限"。"经理可能有效监督下属的人数和他可以对这些下属作决定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一旦超出这一界限,就必须把职权分给下属;下属在其承担的职责范围内,可以作出决策"。"职权分散化是使大企业发挥作用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情况下,最高主管部门的经理也许把职权分散看成一个组织取得生存的一种形式,它利用了人们对创造性、自由和地位的本性的要求"。上述引文也说明了在企业管理中,总经理除监督下属尽其职责,完成管理目标之外,不应干预下属的决策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