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的目的在于创造更高的公司价值,基本的课题就是“增进公司获利”。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关怀、环保议题、公民意识的抬头,衡量公司经营成功与否不在仅只于短期财报数字的增减,更重要的是公司永续经营发展的潜力,因此“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成为企业营运的新趋势,公司开始注意小区关怀、环境保护、职场安全…等议题,国际上相关评估指标也因应而生(如:道琼永续性指数DJSI、伦敦股票交易所体系下的FTSE4Good),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社会期待,更是未来的投资潮流!
企业社会责任(CSR)在台湾其实已推广有年,多数台湾企业的社会责任执行却容易落入“曲高和寡”的困境:使得CSR成为“一次性的消费”,不仅无法有效达到企业回馈社会的美意,公司也无法从CSR回收该策略应该为公司带来的长期价值创造。CSR不仅“助人”也是“利己”
员工CSR参与度不高,往往是因为员工无法清楚认知CSR策略和个人职能发展与公司未来展望有何明确关系。企业在CSR策略拟定上,通常都必须先经过严谨的效益评估;有了这些分析基础,公司高层可以更清楚了解到此举在展现企业回馈社会的诚意之外,还能替公司营运带来多少实质帮助。此外,这些分析评估也可让企业在内部沟通方面,让员工了解CSR不仅是单纯的公益行善,对公司与员工本身也有实质的正面影响,真正达到社会、公司、员工“三赢”的局面。
举例来说,“使用再生纸”、“鼓励双面打印”都是很基本的CSR环保策略。企业会估算策略执行后,将具体减少纸张的消耗,并为公司减少购买纸张的开销,随着开销花费的减少,公司的获利空间则会提升,这对公司股价、股票分红都有正面的帮助。此外,公司更可搭配奖励制度,以办公室为单位,依各办公室节省纸张消耗的程度,将省下的花费部分挪作奖励基金,这样一来员工的参与度将能更能感同身受。
同样的,“助人也利己”的逻辑也可以应用在CSR的其它层面:例如在员工响应的义工计划中,计划内容可以与员工所能提供的专长、公司经营的核心价值互相配合。因为计划内容和公司业务属性雷同,因此员工都具备胜任的技能与潜力,况且员工也透过义工的担任,可以更加精进工作技能,利于员工自身的职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