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饲养管理 > 企业管理 > 正文

西瓜的故事

     网络  2017-04-25 20:57:00
【导读】  中国古代有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故事,讲的是商人卖的货物表里不一,由此引申比喻某些人徒有其表。在商品中,有一大类商品是内外有别的,而且商品的内容很难在购买时加以检验。如瓶装的酒类,盒装的香烟,录音、录像带等。...

  中国古代有所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故事,讲的是商人卖的货物表里不一,由此引申比喻某些人徒有其表。在商品中,有一大类商品是内外有别的,而且商品的内容很难在购买时加以检验。如瓶装的酒类,盒装的香烟,录音、录像带等。人们或者看不到商品包装内部的样子(如香烟、鸡蛋等),或者看得到、却无法用眼睛辨别产品质量的好坏(如录音、录像带)。显然,对于这类产品,买者和卖者了解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卖者比买者更清楚产品实际的质量情况。这种情况被经济学称为买者和卖者的“信息不对称”。这时卖者很容易依仗买者对产品内部情况的不了解欺骗买者。

  在实际中,不仅出现过“败絮其中”的情况,如在最初的农贸自由市场中,有人用土豆外面包一层泥灰冒充松花蛋,而且出现过“毒药其中” 的事情,如竟有人在劣质白酒中掺上“敌敌畏”当作“茅台”卖,致使饮用者中毒身亡。这些当然是比较极端的例子。更多的是以次充好,从中牟取暴利。据说,前些年甚至在高级宾馆或国营大商店买的茅台酒,也不见得货真价实;伪造的云烟和外烟到处泛滥;假富士胶卷也曾大行其道。如此看来,消费者的地位相当脆弱,对于掌握了“信息不对称”武器的骗子似乎毫无招架之术。

  西瓜也是一种具有信息不对称特征的物品。卖西瓜的摊主一般都有丰富的选瓜经验,而一般消费者则是挑瓜的门外汉。尽管摊主有时会在称完西瓜重量后,在瓜上切一个三角口给顾客看,但一般只有回家切开以后,才真正知道瓜皮里的内容如何。这样一来,岂不是消费者总要冒吃坏瓜的危险吗?其实不然。我就总能吃上好瓜。

  每到夏天,我家附近总有若干个瓜摊。开始时,我并不会特意到哪个瓜摊去买瓜。但我逐渐发现,有一个瓜摊的摊主与众不同。每次买完瓜,他总是说,“如果回去切开后不沙不甜,尽管拿回来换;别因为瓜不好以后就不到我这来了。”我还真是换过瓜。甚至有一次换瓜时间与买瓜时间相隔了一个礼拜,他也认了账。于是我就总到他那里买瓜。这样,整整一夏天,我吃的都是最好的西瓜。而他也并不会吃亏,因为拥有了包括我在内的一群忠实的顾客,他的生意很是好做。

  人们常说,“吃亏上当就一回”。这并不是说,这次喝了假“茅台”,下次就一定能够辨别茅台酒的真假;而是说,人们总会记得,他们是从哪里、从谁那里买的伪劣产品,下次不会再到那里去买了。具有“信息不对称”性质的商品的真假优劣不好辨认,卖这些商品的人却好辨认。人们的买卖活动其实是通过同人打交道而实现物品转移的。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对人(或由人组织的企业)的品质的辨别来辨别商品的品质。曾经利用信息不对称欺骗过别人的人,他所卖的商品是假、伪、劣商品的可能性就很大;而一直童叟无欺的人,我们就更有把握认为,从他那里买的东西货真价实。据说,美国银行巨子摩根在晚年时酷爱艺术品收藏。但他购买价格高昂的艺术品时,从来不正眼看一下,而是直视卖者的眼睛。有人评论说,“这就是他如何达到金融界顶峰和取得成功的决窍”。正是因为他把贷款对象的品格看得比其它条件都重要,他才成为了银行界的成功者。

  所以,信息不对称也有另外一面。它虽然会在短期内给一些钻营取巧之徒带来欺骗消费者的便利,但长期看,也会给一些正直、聪明的企业家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设想一下,当利用信息不对称欺骗顾客的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有一个人诚实无欺,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更进一步,如果这个人采取一种顾客能看得见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诚实,又会怎么样呢?

  在某一个农贸市场中,每一个卖鸡蛋的人手中都拿着一个手电筒。每当顾客买鸡蛋时,就主动用手电筒检查鸡蛋的好坏。我想,这大概是由某一个聪明人发明的,由于这种主动消除因信息不对称而给消费者带来的疑虑的方法,为他吸引了大量顾客,很快就被别人仿效并普及了。在北京百货大楼,某一生产鸭绒制品的公司开设了一个透明车间,当场为顾客填充鸭绒被,消除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国外,股份有限公司自动公布财务帐目,并邀请中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加以审计,是增强股东信心、吸引投资者的明智之举。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
 
相关推荐
 
图文热点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辽ICP备11016505号-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