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农牧专业委员会/会长
中加融达投资/谋易企业管理咨询机构/董事长/王中
山东的饲料市场很大,是国内少有的几个超千万吨容量的超大市场,也诞生了几个销量规模很大的企业。但和山东这种养殖和饲料大省的地位相比,山东饲料企业的幸福程度并不高,而养猪的结构性规模也没有上去。最近我在思考,山东的畜牧业为何是这样一个境况?是哪里出了问题?我试着做了一下分析。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喜,可以取消关注,不过,我更希望是基于理性和客观的探讨。
一、低价竞争害死了谁?
山东饲料低价是出了名的,区域主要是在临沂和潍坊地区,品种主要是中大猪的全价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饲料企业大决战-转型的最后一战》,在这篇文章中谈到了山东市场,其中有一个章节大致是说双胞胎若是进山东大致是干不过六和的。没想到,竟然一语成谶-双胞胎真的进了山东,也真的失败了,至今也没有起色。当初我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判断?便是因为山东有六和和中慧,这本来就是两个微利经营的主儿,在这样一个市场,如果短兵相接,几乎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
不过,双胞胎在山东市场的失利并不能说是败在六和和中慧之手,错在它进入山东市场时虽然选择了一个容量很大,但又是低价竞争的市场——临沂周边。临沂地区的产能过剩尤其严重,大约在7-8成,在临沂,一个月没有5000吨(全价料)以上的销量,很难盈利。
山东的全价料为什么那么便宜?始作俑者应当是六和。六和做全价料遵循的是“微利经营”的理念,而且因此大获成功,后来又复制到猪料当中,当然,也曾经做到了几百万吨/年。不过,肉禽料和猪料不一样,山东的肉禽料从当年的诸城外贸开始,都是走产业化的道路,而猪料市场不是:大家只卖饲料,不做产业链,所以,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背景。
六和在山东是最大的饲料企业,后来又有了和六和几乎一脉相承的中慧。再后来,又从这两家企业走出的很多的职业经理人以及创业者,这些人的思维方式和竞争手法几乎如出一辙。1979年,中国和越南打了一场“自卫反击战”,战争异常惨烈。后来,一位西方的军事评论家形容其惨烈时这样评价:两个具有同样价值观(共产主义),拿着同样武器(越南的武器主要来自苏联和中国,如56式冲锋枪),用同样的战术(越南的军事培训来自中国的军事思想和培训)打了一场无比惨烈的战争。当下,我们看到的山东全价料市场的竞争,颇有点相似之处。
如今,山东的猪饲料行业,那些规模企业并没有赚到钱,境地尴尬,乃至亏损。要规模,微利经营的企业,其实根本无钱可赚。无钱可赚的后果是什么?是没有空间去做技术服务。山东市场很大,但却是个散养户市场,产业升级进度甚至远不如近在咫尺的邻居-河南。山东的大猪场不多,散小和专业户的养殖水平也不高。因为缺乏理念上的引导和技术上的指导,山东的散小养殖户赚钱并不多,资金积累缓慢,靠自己扩大规模,实在是不容易。
今天,很多省的出栏量并没有山东大(据说山东年出栏生猪近8000万头,保守估计不低于5000万头/年),但养殖结构并不均衡,大部分都是50甚至20头母猪以下的规模。山东的饲料企业规模大,但养殖平均规模并不大,这是个怪现象。
这是个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我们做企业的目的,不是实现人生价值吗?不是要推动养殖业的发展吗?不是要赚钱吗?不能盈利的企业就是耍流氓!是无法通过良性循环创造价值的。我们要规模的目的和价值是什么?是通过规模实现成本优势,但现在一年几百万吨的销量却走进了亏损的沼泽,难道不是一种悲哀吗?
现在看来,山东的低价竞争策略从哪个角度(推动当地养殖产业提升和自我价值实现)上来评价,都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最近网上流传一篇热文,主题大致是“产品不赚钱,你拿什么去服务”?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饲料,在中国猪业养殖水平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的背景下,不赚钱谁来推动、引导这种提升?要知道,过去的几十年,其实畜牧业一直是“饲料产业驱动型”,是饲料企业一直在深度影响养殖的发展。可能未来会进入“养殖驱动”和“食品驱动”阶段。但在今天散小仍然是养殖主要力量的现状下,显然没有“真正的”服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未完待续,精彩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