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泸沽湖,世人最念叨的就是“走婚”了,好像每个去泸沽湖的人都是冲着走婚而去似的。而我所念叨的是一种原始的“宁静”,我担心的是,我的梦想中的泸沽湖,在如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可能已经被各种旅游活动冲刷殆尽。但无论如何,现在能够去一睹其芳容,这也是我这一生中最早能够看到她的机会,心中还是充满了神秘与期待。
2017年10月25日我们广东 饲料界一行25人在四川新一美公司的组织下开始了泸沽湖之旅。从成都到西昌一天的行程,虽然是高速路,但在某段“大国工程”里展现的爬坡路段,真是有直如入云天的感觉。从小在山中长大的我,加上做硕士论文的时候也曾经深入冕宁某深山中的牦牛场住了几天,跋山涉水,对这些山水已经见怪不怪了。加上心中只有“泸沽湖”,其它风景都“视而不见”。
10月26日,从西昌到泸沽湖,这一路才真正领教了路途艰险,这一路堪比318比较险的路段。所有的路几乎都是沿着峡谷和溪流上上下下,弯弯弯弯,走不完的盘山道,加上道路很窄小,一旦跟上大货车,后面很快就集聚很多车辆。好在两位开车的张总都是走惯野路的兼职“老司机”,让我们在下午6点多顺利抵达泸沽湖的云南段。
27日中午返回,晚上21点到达西昌邛海边的酒店,28日西昌~成都。
②泸沽湖之夜
夜幕降临,匆匆吃了一碗美味面条就去看“摩梭族篝火晚会”了。别看这淡季,地点也非常简陋,可来看演出的人还是人满为患。
这台晚会怎么样?
我的形容是:音响烂,灯光暗,歌声破,美人怜!
音响烂:一台功放,在“主持人”手中还勉强能够发声,但来客串的歌手一唱就给唱死了,这音响比一般小镇上街边唱K的都不如;
灯光暗:灯光嘛,暗到就连现在的手机和相机都无法拍照。看人也要凭丰富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力的就惨了!)。开始觉得纳闷,这卖门票的演出应该不缺买灯的钱吧。回来的路上和人聊起来,有人说,“主要的演出的妹子太老了,如果灯光够亮,怕的没有人来看了。”我深以为然!
歌声破:根据以往的经验,少数民族个个都能歌善舞,特别是这高原上的妹子们唱起歌来直冲云霄。可今晚的歌声只有合唱听起来还有一点味道,独唱就没有一个不是破锣嗓。
美人怜?虽然人美与不美见仁见智,但她们主要是非专业,给人感觉都是白天 开店或者干农活的大妈们临时拼凑来的,又没有好的编排和导演,演出真的感觉很山寨。让这一群冲“摩梭美人”而来看演出的人扫兴而归。也难怪她们演成这样,就在我们撤离的时候,组织者高声通告“今晚参加演出的人请星期六晚上来拿报酬。”
演出结束还有人要去吃烧烤或者喝酒,我一是觉得这一碗面吃到撑了,二来也想要明天早起看泸沽湖日出,就早早睡下了。
③泸沽湖之美(照片)
第二天早早醒来,看到的景象和其它高原湖景也差不多。湖面雾气升起,在对面山腰挂了一条玉带,阳光还没有出来,除了楼下几个早起等着看日出的人叽叽喳喳外,整个湖区非常安宁平静,就连挂在山腰的云雾也静止了。
从起床到日出,拍了很多照片,就选几张分享。
你不是说人多吗?怎么照片里不见多少人?因为我不喜欢熙熙攘攘的人群,镜头避开了。
中午12点多,在古村吃饭,然后就杀回西昌了。28日从西昌回到成都。这湖里很多小鱼仔,午餐的时候有油炸小鱼,很美味。
④关于传说与走婚
朋友圈有人看到照片和位置,被问最多的就是“走婚”了。我就花点口舌和大家说说我所听到的走婚是咋回事。
关于走婚,各种谣传、猜测与渲染,让摩梭族充满了神秘,也给这里带来源源不断的游客。所以,游客中难免有人一定要寻根究底一番。
夜里的“演出”结束,出来的路上就有游客缠着刚才表演的大妈问:怎么样才能够和摩梭姑娘走婚?大妈说:你跳舞的时候按摩姑娘手心,如果她愿意,就会给你信物。如果没有信物,千万不要去,姑娘的哥哥(弟弟)会把你当成贼痛扁一顿的。
次日,到了号称千年的“格萨古村落”,我们团里有人专门去了一户旅游示范并负责宣讲的摩梭人习俗与传统的人家,在那里打听到的应该更靠谱一些。这户人家3代人约20口住在一起,外婆当家。关于走婚,他们的描述是这样的:他们不会跟陌生人走婚,也不跟异族走婚。一般是本村和周围几个相互熟悉的邻近村子之间的男女每隔一段时间(月)有歌会,男女对唱中找到相互喜欢的,然后留下信物,就开始走婚。一般情况也不会随便更换对象,彼此的家里人也都知道谁跟谁相好。农活忙的时候,男人也可能会来帮忙,但干完活就走了,白天不会留下来。
⑤致谢&花絮
1、我好多年没有专程去某地游玩了,这一次能够成行,要感谢“四川新一美公司”的慷慨赞助。
2、感谢两位老总(张真铭和张木先)作为此行的老司机一路辛苦把我们平安送达目的地。
3、大家都是做企业的,做企业不容易。我们参观新一羙公司的时候的一段花絮:当公司总工程师介绍他们的“硒代蛋氨酸——硒力”的十年研发过程后,公司董事长李俊虎先生按捺不住上台补充。
他说:王总讲起来给大家感觉平平淡淡,但你们不知道这十年我们经历了多少的失败与痛苦。一开始报项目农业部就劝我们“考虑清楚,有可能花了几百万最后注册不了”。之后连续测试7种合成工艺与路径不但花费公司巨大的人力与财力,更是被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多次约谈。10年,36500个日日夜夜,1000多万人民币的投入,才造就了今天的“硒力”。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我非常理解投资这种研发的风险及其给老板带来的煎熬。大的研发是个无底洞,投入多,时间长,有很多不确定性。时间久了很容易怀疑自己的决策到底对不对,因为这些钱可能全打水漂了——不但没有给企业带来竞争力,相反带来很大负担。这也是目前中国民营企业不愿意大规模投入研发的一个原因。
从李俊虎董事长的补充中我体味到了他们的坚韧与执着,也看到企业在推动科技进步上投入的巨大风险,让我们为他们的胆识与成功喝彩。
说了那么多,这“硒力”到底长的什么模样?见下图!
刘舜才-28063820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
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