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每到腊月接近过年的日子,特别爱看杀猪的场面。
可能枯燥乏味的日常实在是太久了,看杀猪的居然是孩子们的乐趣。更大的诱惑,便是准备迎来那越来越近的过年,痛痛快快地吃上几天猪肉。
那时候的猪肉好吃,一定跟生长期长有关系的。春天里养下一只三四十斤的小猪仔,刚开始喂点精细的粮食,比如像煮熟的黑豆,慢慢的大一点了喂的就杂了。夏天,田里遍地是野草。每天用镰刀割回一捆,扔进石槽,猪的食物就这样能对付一下。主要的食物还是家里人每顿饭后的刷锅洗碗水,勾兑上麦麸谷糠熬一锅,小猪喝的津津有味。
秋天到了,小猪到了享受美食的季节。玉米,红薯,花生的茎叶都成了它的美食。这个季节,小猪快速地长大了。
寒冬到来之前,为了准备大猪过冬的食物,农民做了充足的工作。家家都有一眼地窖,我家的地窖有四五米深。父亲把一根点燃的蜡烛放进筐里,用绳子输到窖里,如果蜡烛熄灭了证明缺氧,人暂时不能下去了。地窖里装满了收获的红薯,这是整个冬天家里人和大猪的食物。花生秧,红薯秧蔓在墙头上晒干了,把它用粉碎机磨成饲料,装进了粮仓。
养猪是一件每天离不开人的活儿,一天三顿要伺候它吃。如果有一天家里人出去串亲戚,早上把猪喂的饱饱的,中午不能回来,下午返回家的一件事就是赶紧喂猪。
养猪满足了那个年代的需求。卖掉一半多猪肉,换回钱满足生活开支。剩下的猪肉过年吃几天,熬上几罐猪油能吃很久,腌上一小瓮腊肉要吃到来年小麦收获的季节,拔麦子是重体力活动,要靠这点猪肉补充一下能量。
化肥短缺的年月,猪圈发酵了优质的肥料,撒在地里成了庄稼的营养。每到夏天来临的时候,猪圈滋生了无数的蚊子苍蝇。但是,这个麻烦无法解除。
现在,村里看不到几户养猪的了,人们有了更多的经济来源。自己养猪的那几户,不过是想等到年底的时候,品尝和当年味道一样的猪肉。
如今的我和现在的孩子,也不会再看那些杀猪的场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