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
古称猪霍乱,俗称“烂肠瘟”,是由
猪瘟
病毒
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各种年龄猪均可发病,一年四季流行,传染性极强,具有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旦发生具有毁灭性,严重威胁养猪业发展。其特征为高热稽留和小血管壁变性引起的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在未免疫猪群表现为发热、厌食、腹泻与便秘相间、衰竭、死亡等典型临床症状;在免疫不全猪群的临床表现从无症状、亚临床感染到典型发病死亡,相差悬殊;在
妊娠母猪
可呈现死胎、流产、弱仔、
仔猪
成活率低等复杂的
繁殖
障碍综合症状。猪瘟
病毒
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分布于病猪机体内各种组织和体液,以血液、淋巴结、脾含毒量最高。病毒可通过母体胎盘感染胎儿。干燥和腐败条件易于使病毒死亡,污染环境经干燥强烈阳光暴晒,病毒经1~4周即可失去传染力;病毒在腐败尸体中可存活2~4天,在腐败骨髓中可存活20天;病毒在冰冻条件可经久存活,对各种常用消毒药有抵抗力,对碱性消毒药最为敏感,如苛性钠、生石灰等。
【特征性症状】 典型猪瘟潜伏期短的2日,一般5~10天,最长21天。根据临床症状与病程的差异将猪瘟的临床类型分为常发生的3种类型,即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不常发生的4种类型,即过急性型、迟发型、无症状型和
繁殖
障碍型。
急性型:发病急剧,体温41℃以上稽留不退,死前降至常温以下。病猪精神极度沉郁、倦怠、嗜睡,受打扰后被迫起立时,呈现颤抖,双后肢站立不稳或弓腰驼背外观。早期食欲减退,稍后开始厌食,表现为只闻一闻或“尝一尝”食就回窝休息。初期眼结膜潮红,后期苍白;眼角开张不全,初期有多量黏液,后期为脓性分泌物,呈褐色而粘着两眼;患猪初期便秘,排干粪球状,附带血的黏液或伪膜,接着发生灰黄色水样腹泻。皮肤初期充血、潮红,后期出现贫血状,常在外阴部、腹下、四肢内侧薄皮处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在猪包皮内常积有尿液,排尿时流出异臭浑浊有沉淀物尿液;死亡多发生在感染后10~20天内。
亚急性型:发病较急,可呈现猪瘟的全部临床症状,病程可拖延到1个月。本型多见流行中后期或老疫区。
慢性型:病程可超过3个月,分为前、中、后3期。前期症状主要是发热、精神沉郁和厌食;持续数周后进入中期,食欲与一般状况好转,体温亦接近正常;数周后进入后期,发热沉郁和厌食症状再度出现加重,猪只消瘦、弓背、垂头、衰竭死亡。
过急性型:发病突然,体温高达41℃以上稽留1至数日死亡,可视粘膜和腹部皮肤有针尖大密集出血点,病程1~4日,多突然发病死亡。
迟发型:潜伏期长达数月之久,然后才出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眼结膜炎、皮炎、腹泻、消瘦、步态蹒跚、后躯麻痹等临床症状,体温升高,病程可迁延6个月以上,最终衰竭死亡。
无症状型:病情缓和,无典型临床表现,死亡的多为幼猪,成年猪一般可耐过。必须经实验室检验方能发现。
繁殖障碍型:该型临床表现为不孕、死胎、流产、难产、畸形胎儿、皮肤上有小出血点的胎儿,出生后肢体颤抖,体型小的弱仔,产仔量少,胎儿整齐度和成活率均低下等。
特征性病变:
在过急性猪瘟病例,通常病理变化未出现,猪只已经死亡。在急性和亚急性猪瘟病例,可见多种器官被膜下大小不同的出血点,消化道、
呼吸道
和泌尿道卡他性、纤维素性、出血性炎性反应。病变最常见于淋巴结和肾脏,淋巴结水肿,随后呈现周边或弥漫性出血,淋巴结的这种水肿与出血变化,在外观上色彩斑斓,即所谓“大理石样”变化。肾脏被膜下的出血点大小不一,从几乎难以辨认到明显出血斑,但最常出现的是小出血点,即所谓“麻雀卵样”变化。出血点(或斑)还可见于膀胱、喉头、会厌、心脏、肠黏膜、各种浆膜、黏膜以及皮肤。皮肤可呈青紫色。脾脏梗死灶是猪瘟特征性病变。梗死灶大小不一,为稍微凸起的暗疮,单独或连续地呈现在脾脏边缘。胆囊与扁桃体的梗死灶也可发生,后者往往继发
细菌
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在急性和亚急性猪瘟病例,可见肺梗死和出血,卡他性、纤维素性支气管炎和胸膜肺炎亦可出现。心肌弛缓,心肌充血较常出现。胃经常是空虚的,有时可见少量混有黄绿色胆汁的食物。胃底常见明显的充血和出血变化、胃底黏膜表面糜烂或有淤血斑。肠的卡他性至坏死性肠炎可出现。肠系膜血管明显充盈,有时可见肠的浆膜下斑点状和弥漫性出血。在盲肠和结肠有时可见周边肿胀隆起,中央凹陷、坏死的溃疡灶,即“纽扣样”变化或“扣状肿”。肋骨与肋软骨联结部增宽与骨髓线形成,多见于病程较长的仔猪。中枢神经系统点状出血,在脑软膜较多见。
先天性感染猪瘟病毒可致死胎、木乃伊胎、胎儿皮下水肿,腹腔积水以及畸形胎儿,出生后很快死亡的胎儿通常在皮肤和内脏器官呈现点状出血。在无症状或持续感染的病例,出血与梗死性变化(即猪瘟的一般病理变化)很少或根本不出现,但可见胸腺萎缩。
猪瘟的病理变化与病毒株的性质、猪只的健康状况以及病程等诸多因素相关,在实际诊断当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实际上,在剖检与镜检病例时,往往只能发现部分病变。例如:“扣状肿”在急性死亡病例就不出现,因为它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病理变化过程。再例如,在慢性(或先天性)持续感染病例,出血与梗死也很难见到,镜检所见的血管内皮细胞变性亦不足以构成机体循环障碍,但胸腺萎缩与淋巴细胞凋亡却很明显。又例如,浆细胞增多症和肾小球肾炎发生于慢性猪瘟病例,在迟发性猪瘟病例则无等等。
【类症鉴别】
发
生猪
瘟时,常出现高热并伴有皮肤红斑或可视粘膜出血,临床上应注意与败血型
猪丹毒
、急性猪肺疫、急性猪副伤寒、败血型猪链球菌病、弓形体病等疾病加以鉴别。
1. 败血型
猪丹毒
:传染较慢,发病率不高,病猪天然孔内无无显著炎症。粪便一般正常,病程约为数天,有的突然或短时间内死亡。剖检脾肿胀,肾淤血肿大,俗称“大红肾”,淋巴结切面不呈大理石斑纹,大肠粘膜无显著变化,与猪瘟不同。
2. 急性猪肺疫:零星发生,咽喉部急性肿胀,有严重肺炎症状,呼吸困难,口、鼻流出白沫,而猪瘟则否。
3. 急性副伤寒:常发生于1~4月龄小猪,剖检脾肿大,大肠壁增厚,粘膜显著发炎,表面粗糙,有大小不一,边缘不齐的坏死灶,可与猪瘟区别。
4. 败血型猪链球菌病:常发生多发性关节炎,运动障碍,鼻粘膜充血、出血,喉头、气管充血,有多量泡沫,脾肿胀,脑和脑膜充血、出血,与猪瘟不同。
5. 猪弓形体病:主要发生于架子猪,流行于夏秋炎热季节。剖检脾肿大,肝有散在出血点和坏死点,淋巴结肿大,有出血点和坏死点,脑实质充血、水肿、变性、坏死。可与猪瘟区别。
【防制】
1.预防
(1)疫苗免疫接种 做好预防接种是防制猪瘟的关键。猪瘟疫苗保护不应仅仅防止临床感染,而应以保护亚临床感染为标准。免疫后抗体水平达不到防止亚临床感染水平的猪再感染强毒后,常可引起亚临床感染,猪体带毒,并不断排毒,成为潜在的传染源,极容易造成其它易感猪的感染。因此,杜绝亚临床感染,才是控制猪瘟的重中之重。只有逐渐淘汰阳性猪,使场区达到真正净化。为达到此目的,在猪瘟免疫时应适当加大免疫剂量,目前国际上对猪瘟兔化毒检验要求每头份剂量应为400兔感染剂量(RID),而我国猪瘟细胞苗由于生产工艺限制,毒价每头份剂量只含150RID。很显然,在猪瘟不稳定地区采用这一剂量,不足以切断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母猪繁殖障碍这一恶性循环。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制生产的猪瘟兔化牛体反应苗,不仅保持了兔化毒组织疫苗的优良特性,又解决了现地生产中猪瘟免疫剂量偏大且免疫效果不确实的难题。
(2)加强免疫抗体监测,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要做好猪瘟免疫,还必须加强免疫抗体监测,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尤其要掌握好首次免疫的时间,哺乳仔猪从初乳获得的母源抗体虽然可预防猪瘟的发生,但也可影响和干扰疫苗的免疫效果,若注苗过早,新生仔猪从初乳中获得的母源抗体仍然很高,将会干扰机体免疫抗体的产生,同时还会中和母源抗体,使仔猪失去免疫能力而发病,用苗过晚,仔猪体内母源抗体逐渐耗竭,同时被动免疫又未能及时形成,在这段空隙中,强毒又可以攻破防御系统而引起发病。因此,首次免疫应选择在母源抗体即将消失时进行,有条件的猪场可根据抗体监测结果自行制定。有些猪场为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而采取超前免疫,即在分娩后仔猪未吃初乳前(约生后0.5小时)免疫1头份疫苗,1~2小时后再自由哺乳,在60日龄再免疫一次。
(3)综合性防制措施 要彻底控制和净化猪瘟,必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在加强预防接种的同时,应加强检疫和防疫,切实搞好饲养管理和猪场的消毒等工作。无猪瘟地区或场,应防止引入传染源,加强消毒杀虫和驱鸟,坚持按合理的免疫程序搞好猪瘟疫苗的预防注射。一旦发生猪瘟,应立即封锁疫点,扑杀病猪,隔离可疑病猪,污染的猪舍、环境彻底消毒,其他猪要进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紧急免疫接种。
2. 治疗 对猪瘟的治疗,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物,用抗血清有一定效果,但成本较高。
时间:2011-12-17 12:08:50 来源:网络
上一篇:猪瘟感染的新动向及防治
下一篇:母猪猪瘟亚临床症状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