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增生性肠炎的特点与诊治技术

      猪增生性肠炎可以抑制猪的生长和降低饲料报酬,使猪的生产性能下降17%~40%。由于我国的养猪业长期处于散养阶段,所以以前未见有该病造成明显的危害,但伴随着养猪集约化的推进,该病已逐渐呈蔓延态势。
      病原
      猪增生性肠炎(英文简称PPE)是以回肠和结肠隐窝内未成熟的肠细胞发生腺瘤样增生为特征的猪的接触性 传染病 。该病虽然在1931年由Biester和Schwarce首次报道,但直到1993年Lawson等应用肠源细胞分离到胞内弯曲杆菌,并用纯培养物接种猪复制PPE成功,才最终确定了该菌的作用和地位,命名为细胞内劳森菌。
      流行病学
      各个年龄段和品系的猪均能感染该病,但主要发生于6~20周龄的生长 育肥猪 ,其中白色品种猪及其商品猪易感。多数猪成隐性感染,临床以慢性病例最为常见,死亡率低,主要引起患病猪生长缓慢,免疫力低下,易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生长 育肥猪 感染该病后死亡率较高,有时高达40%~50%。该病传染源主要是病猪及病原携带猪,以水平传播为主,其中断奶 仔猪 与生长育肥猪之间的水平传播最易引起该病暴发。目前尚未有直接证据表明该病可垂直传播。哺乳仔猪的传染源可能是母猪,特别是后备母猪,但早期断奶煟保啊14日龄牪⒉荒芊乐拐庵执播。该病常常并发或继发猪痢疾、沙门氏菌病、结肠螺旋体病、鞭虫病等,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
      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①急性型:多发于4~12月龄的猪,主要症状为严重腹泻,出现黑色柏油样稀粪,后期转为黄色或血样粪便并瘁死;发病率、死亡率均高,可达40%。②慢性型:多发于6~12周龄的猪,猪群中有10%~15%出现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瘦、被毛粗乱、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或昏睡;间歇性下痢,粪便稀软,呈糊状或水样,颜色深暗,有时混有血液;病猪弓背弯腰、有的站立不稳,生长发育不良;病程长者可出现皮肤苍白,有些猪可成为僵猪,死亡率低于10%。③亚临床型: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也可发生轻微下痢,但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明显下降。
      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病变主要在小肠末端50厘米处和结肠的前三分之一处,肠壁增厚,肠管变粗;回肠黏膜增厚,呈现特征性分枝状皱褶,粘膜表面湿润而无粘液,有时呈脑回样,横向或纵向增生;大肠黏膜的变化类似于息肉,肠肌肉显著肥大,整个肠壁变厚、变硬,有时仅表现在回盲瓣前的20厘米处;但有时整个回肠变粗、变硬、就像一条橡胶管;有些病猪可见回肠黏膜出现不同程度的溃疡,表面覆盖有黄色、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浆膜下层或肠系膜水肿;急性病例可见回肠内有血凝块或尚未完全凝固的血液,外观似一条血肠;小肠内有凝血块,结肠内有带血液的粪便。
      诊断技术
      增生性肠炎很难根据临床症状及剖检病变作出准确的诊断,因为增生性肠炎的症状是非特异性的,或者说缺乏特异性,因此必须结合实验室诊断来确诊。用改良的抗酸染色法和姬姆萨染色法对肠粘膜涂片进行镜检,并结合病理变化可以初步诊断。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煟牛蹋桑樱粒牸觳庵硌清中的病原抗体,是一种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也可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试验(IPMA)、核苷酸探针、多重PCR等技术对发病猪血清和粪样进行诊断。
      防治措施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采用全进全出饲养制度牳纳扑茄环境,减少应激反应;严格消毒,提高猪舍员工卫生意识;加强其他免疫抑制疾病的预防,禁止饲喂霉变饲料;免疫接种,猪回肠炎疫苗即将上市;在饲料中阶段性添加泰妙菌素、泰乐菌素等药物,增强机体免疫力,从而有效地防止该病的发生。
      治疗
      临床上主要依靠药物治疗,胞内劳森菌对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维吉尼霉素、金霉素等较为敏感。
      ①泰妙菌素1000克/吨拌料,连用7天。
      ②林可霉素、大观霉素1000克/吨拌料,连用7天。
      ③泰乐菌素1000克/吨拌料,连用7天。

时间:2011-12-17 12:09:12 来源:网络

上一篇:猪场伪狂犬病净化技术

下一篇:猪喘气病的治疗和有效药物

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