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 病毒 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 传染病 。以引起2周龄以下 仔猪 呕吐、严重腹泻、脱水和高死亡率(通常100%)为主要特征。虽然其他的猪也易感,但5周龄以上的猪很少死亡。本病于1945年首次在美国报道,现呈世界分布,是危害养猪业较严重的一种 传染病 。

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 病毒 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单股RNA,呈球形、椭圆形和多边形,直径约为80~120纳米。本病毒目前只发现一个血清型,3种抗原。病毒存在于病猪的各器官、体液和排泄物中,但以病猪的空肠、十二指肠组织、肠系膜淋巴结含毒量最高。在病的早期,呼吸系统组织和肾的含毒量也相当高。病毒不耐热,4℃以上很不稳定,56℃加热45分钟、65℃加热10分钟死亡。相反,4℃以下病毒可以长时间保持感染性。对光线敏感,在阳光下暴晒6小时即被灭活。紫外线能使病毒迅速灭活,但放在阴暗处历时7天仍保持其感染力。肠道内的病毒在-20℃可保存6个月。病毒在pH 4~8稳定,pH 2.5时则被灭活。病毒对乙醚、氯仿敏感,所有对囊膜病毒有效的消毒剂对其均有效。用0.5%石炭酸在37℃处理30分钟可杀死病毒。

流行病学

所有的猪均有易感性,但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最严重,而断奶猪、 育肥猪 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大多能自然康复。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食入被污染的饲料,经消化道传染,也可以通过空气经 呼吸道 传染。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12月至次年的4月为发病高峰,夏季很少发病,这可能是由于冬季气候寒冷病毒易于存活和扩散。本病流行的特点是:新疫区几乎所有的猪都发病,10日龄以内的猪死亡率很高,几乎达100%,但断乳猪、 育肥猪 和成年 猪病 后取良性经过。在老疫区由于母猪大都具有抗体,所以哺乳仔猪10日龄以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低,甚至不会发病,而仔猪断奶后切断了补充抗体的来源,却重新成为易感猪。

临床症状

潜伏期很短,约为15~18小时,有的可延长2~3天。传播迅速,数日内可蔓延整个猪场。仔猪的典型症状是短暂的呕吐和水样腹泻,粪便呈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气味恶臭。病猪极度口渴,严重脱水,体重迅速减轻,日龄越小,病程越短,发病越严重。10日龄内的乳猪多于2~7天内死亡。随着日龄的增长,病死率逐渐降低。痊愈仔猪生长发育不良。育成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较轻,1至数日的食欲不振,个别猪有呕吐,主要是发生水样腹泻,呈喷射状,排泄物灰色或褐色,体重迅速减轻。成年母猪泌乳减少或停止,病程1周左右,腹泻停止而康复,极少死亡。

病理变化

具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主要见于小肠。整个小肠肠管扩张,内容物稀薄,呈黄色、泡沫状,肠壁弛缓,缺乏弹性,变薄有透明感,肠粘膜绒毛严重萎缩。25%病例胃底粘膜潮红充血,并有粘液覆盖,50%病例见有小点状或斑状出血,胃内容物呈鲜黄色并混有大量乳白色凝乳块(或絮状小片),较大猪(14日龄以上的猪)约10%病例可见有溃疡灶,靠近幽门区可见有较大坏死区。

诊断

根据发病的季节、年龄及临床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要进行实验室检查。空肠绒毛观察、乳猪接种试验、中和试验、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环状沉淀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细胞培养可用于本病的诊断。注意与仔猪白痢、仔猪副伤寒、仔猪低血糖及猪轮状病毒感染等疾病区别。一般来说,这些疾病没有绒毛萎缩现象或很轻微,不像猪传染性胃肠炎那样严重,而且结合发病年龄,治疗试验等也可以区别。

防治

本病没有特效药物治疗。

发病后要及时补水和补盐,给大量的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用肠道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可减少死亡率。

口服或注射抗生素和磺胺药,如庆大霉素、黄连素、氟派酸、恩诺沙星、环丙沙星、SMZ、制菌磺等。给新生仔猪口服康复猪的全血或血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猪场发 生猪 传染性胃肠炎时应立即隔离病猪,用2%~3%烧碱对猪舍、运动场、用具、车辆等进行全面消毒。严格隔离发病猪,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预防本病可在入冬前10~11月份给母猪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疫苗,通过初乳可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对妊娠母猪产前20~30天接种后,对3日龄哺乳仔猪的保护率达95%以上。10月至翌年3月做好疫苗注射工作,可试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务必按照说明使用。

时间:2011-12-17 21:11:24来源:网络

上一篇:猪传染性胃肠炎与流行性腹泻的区分

下一篇:解决逐渐增多的肥育猪胃溃疡病

相关内容
最新图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