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原 本病病原体为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2.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猪均有易感性,10日龄以内的仔猪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很高,断奶仔猪、肥育猪与成年猪的症状较轻,大多数能自然恢复。病猪与带毒猪是主要传染源,它们从粪便、乳汁、鼻液中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及用具等,由消化道与呼吸道侵入易感猪体内。本病多发生于冬季,不易在炎热的夏季流行。在新疫区呈流行性发生,传播迅速,在1周内可散播到各年龄组的猪群。在老疫区则呈地方流行性或间歇性的发生,发病猪不多,10日龄至6周龄的小猪容易得病,而隐性感染率却很高。
3.临床症状 潜伏期:仔猪12~24小时,大猪2~4日。 (1)哺乳仔猪:先突然呕吐,接着剧烈水样腹泻。呕吐多发生哺乳之后。下痢为乳白色或黄绿色,带有小块未消化的凝乳块,有恶臭。在发病末期,由于脱水,粪稍黏稠,体重迅速减轻,体温下降,常于发病后2~7天死亡,耐过的小猪生长较缓慢。出生后的5日龄以内的仔猪的病死率常为100%。 (2)肥育猪:发病率接近100%。突然发生水样腹泻,食欲不振,无力,下痢,粪便呈灰色或茶褐色,含有少量未消化的食物。在腹泻初期,偶有呕吐。病程约1周。在发病期间增重明显减慢。 (3)成年猪:感染后不发病。部分猪表现轻度水样腹泻,或一时性的软便。对体重无明显影响。 (4) 母猪: 母猪常与仔猪一起发病。有些哺乳中的母猪发病后,表现高度衰弱,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严重腹泻。 妊娠母猪的症状往往不明显,或仅有轻微的症状。
4.解剖病理改变 主要的病理变化在胃与小肠。哺乳 仔猪的胃常膨满,滞留有未消化的凝乳块。3日龄小猪中,约50%的胃横膈膜面的憩室部黏膜下有出血斑。小肠膨大,有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绒毛萎缩,小肠壁变薄,在肠系膜淋巴管内见不到乳白色的乳糜。肠黏膜严重出血。
5.诊断 2周龄以内的哺乳 仔猪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伴有呕吐、水泻与迅速脱水者可以初步确诊。
6.预防 首先,要注意管理,在晚秋至早春之间的寒冷季节,不要引入带毒猪,防止人员、动物用具传播本病。 其次,对本病常在的猪场,可采用以下3种方法,来控制本病的发生。一是对怀孕母猪于产前45天及15天左右,以猪传染性 胃肠炎弱毒疫苗肌肉及鼻内各接种1毫升,使其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让哺乳仔 猪通过吃母乳获得抗体,产生被动免疫的效果;或在仔 猪出生后,以无病原性的弱毒疫苗口服免疫每头 仔猪口服1毫升,使其产生主动免疫。第二是改变管理方法,以中断感染环境,如改变计划产仔时间,实行“全进全出”。第三是应用康复猪的抗凝血或高免血清,每日口服10毫升,连用3天,对新手 仔猪有一定防治效果。
7.治疗 让仔猪饮服下配方溶液: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葡萄糖20克、常水1000毫升。 为防止继发感染,对2周龄下的仔猪,可适当用抗生素药物:如用氯霉素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10~30毫克,每天2次;磺胺脒0.5~4.0克,次硝酸铋1~5克,小苏打1~4克,混合口服。
时间:2012-08-12 17:30:01来源:网络
上一篇:怎样防治猪传染性胃肠炎
下一篇: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流行性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