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皮蝇蛆病的综合防控措施(4)
4.病理变化
牛皮蝇第一期幼虫钻入皮肤时,引起皮疹,钻通点疼痛、发炎和一般渗出黄色血清,幼虫在深层组织内长期移行时造成移行各处组织的病理损伤;在移行期内可以在内脏表面和脊髓管内找到虫体;当幼虫移行蜕化为第三期幼虫,到背部可发生在尾根到肩胛部和从背中线向下距离两侧约三分之一处的范围内的皮下等处寄生时,幼虫被结缔组织包围,可引起皮下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和发炎,由于第三期幼虫的皮下寄生,在寄生部位发生瘤肿状隆起和血肿或皮下蜂窝织炎的浸润,皮肤稍微隆起,变为粗糙而凹凸不平,包囊或肉瘤坚硬并明显地凸出于正常的皮肤之上,继而皮肤穿孔,出现0.1—0.2毫米的小孔,常继发细菌感染,化脓菌往往经皮孔侵入囊腔内引起化脓,在背部形成瘘管,瘘管常有脓液和浆液流出,直到成熟幼虫蹦出落地后,瘘管依靠肉芽组织而逐渐愈合,形成结实的瘢痕组织;同时皮蝇幼虫在牛体内移行和生活过程中分泌毒素对血液和血管壁有损害作用,能阻止血液凝固,溶解蛋白质,因而使病畜呈现贫血和稀血症、患牛消瘦,肉的品质下降,幼畜生长缓慢,母畜泌乳量下降,役畜使役能力降低。在患牛椎管硬膜外的脂肪中由于牛皮蝇幼虫及其分泌物的存在而引起结缔组织分解、脂肪坏死和炎症,有时炎症蔓延到骨膜和骨,引起局部骨膜炎和骨髓炎,神经外膜和神经束膜可能受损害,在个别严重的病例,可能发生麻痹或其他神经障碍。
5.诊断
牛皮蝇传统诊断技术是成熟的三期幼虫出现于牛背部皮下时易于确诊。最初可在患畜的背部皮肤上可以摸到长圆形的结节隆起,不久﹙经1—1.5个月﹚可以摸到瘤状肿,瘤状肿中间皮肤上有一小孔与外界相通,以后便可看到通向结缔组织囊的瘘管道,周围堆集着干涸的脓痂,挤压并在其内找到牛皮蝇三期幼虫。此外,患畜尸体剖检时在皮下和脊椎管内分别可发现第三期和第一、二期幼虫。同时也可结合当地牛皮蝇流行病学资料,包括当地流行季节和病畜来源等,对本病很容易确诊,但对感染皮蝇幼虫,还未发育成三期幼虫的带虫牛不能采用常规方法确诊;这些方法费时又费力,很难大规模的进行,而且即使已获得调查数据,但为时已晚,在皮蝇的一个世代中对牛造成的危害已无法挽回。同时此方法本身存在的缺陷可造成对感染动物的漏检,尤其对感染强度低和隐性感染的患畜,这样将会导致低流行区的感染率在2~5年间又迅速回升。点击下一页更精彩
更新时间:2013-11-02 10:46:33
来源:网络
上一页 :春季蝇蛆养殖技术分析
下一页:苍蝇的塑料大棚养殖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