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的平稳过渡后,10月份,猪价迎来了继8月后的又一波大涨,全国生猪均价从9月底的28元/公斤一路攀升突破40元/公斤大关,养猪人还沉浸在猪价大涨的欣喜中,没人能预计到随之而来的暴跌打击。
10月底,猪价已经出现调整迹象,进入11月,东北猪价先行出现跳水的态势,此后虽有短暂的反弹,但接下来却是更加惊人的下跌。至11月17日,全国生猪均价已经跌破32元/公斤,尤其是上周末短短两天时间多地价格跌超3元/公斤,东北部分地区猪价已经跌倒25、26元低位,累计跌超10元/公斤,基本回到10月起涨位置。
11月猪价为何暴跌?
先看看10月猪价大涨的原因,因为11月的暴跌与10月的大涨有直接的关系。
10月猪价上涨的原因很简单,缺猪,缺猪,再加上9月的压制。10月的存栏数据迟迟未能公布,只能拿9月的数据参考。9月份,全国生猪存栏同比下降41.10%,能繁母猪存栏同比下降38.90%。再看看10月的屠宰量,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定点生猪屠宰量1053.10万头,环比下降14.64%,同比下降46.02%,结合此前数据,6、7月定点屠宰量都在1700万头以上,7月屠宰量同比下降11.33%,8月下降25.6%,9月下降35.84%,而10月同环比继续大幅下降。
可以说,10月猪价上涨的理由是很充分的,本身存栏的下降再加上市场看好后期,有压栏的情况,也有三元商品猪留种的情况,压栏和留种在利好后期供应的同时必然会加剧短期的供应短缺的情况,但这是现阶段必然的选择,不能视为囤积居奇。
10月日子最难过的无疑是屠宰企业。不断提价依然收不到猪,开工率大幅下降,白条走货不佳,价格转移困难,经营压力巨大。
针对养猪人卖跌不卖涨的心理,压价一直是屠宰企业逼量的有效方法。而且,这一次,外部条件也非常有利。10月猪价、猪肉价格大幅上涨推动CPI上涨,调控预期不断加大,而且,某种程度上已经出手,包括加大猪肉进口、解禁美国禽肉、市场监管总局提出严查猪肉市场串通涨价哄抬价格等等,另一方面,高价抑制需求、11月底即将执行的中南区禁调令以及并未断绝的疫情。11月17日,部分屠宰企业收购价格一天下调5元、6元,真是开眼了。
本次猪价暴跌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短期来看,屠宰企业、猪贩子以及消费者都是。对于屠宰企业而言,高价时抛售前期低价低成本的冻肉,抛冻肉压猪价,猪价低位再大量采购,毕竟冻肉有保质期,实现无缝轮换,完美的计划。对于消费者来说,猪价大跌猪肉价格也终于出现回落,终于可以吃上便宜猪肉了。据新京报报道,11月17日新发地市场猪肉批发价17.88元/斤,较10月29日的高点25.13元/斤回落超过7元/斤,降幅接近30%。
不过,这种受益是短暂的,尤其是对于消费者来说,因为缺猪的基本面并未改变,猪价大跌不可持续,后期猪价必然还会再度上涨。而且,本次暴跌导致养殖信心再度受创,部分地区出现恐慌式出栏,不只是牛猪、未达标准出栏体重的商品猪,甚至还包括少量的后备母猪,很可能将延缓产能回升的时间。抛售过后,短期市场将更加缺猪,尤其是年底需求即将启动,供应压力有增无减。实际上,11月18日,屠宰企业已再次面临收猪难的问题,收购价格也再度上调。
本次猪价暴跌损失最大的是谁?
猪价暴跌影响最大的当然是养殖场户,半个月内,一头猪盈利缩水两千元以上,部分外购仔猪或者二次育肥的养猪人甚至可能面临亏损。当然,其实对于规模养猪企业来说,短期看是利空,长期来看则是极大的利好。猪价暴涨暴跌,小规模场、散户将加速退出,产能回升缓慢,给规模企业产能扩张创造更好的条件,市场空间扩大、利润期延长,产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这一点,从资本市场的反应就可以看出。在经过周末的猪价暴跌后,很多人期待的周一养猪板块集体跌停的壮观景象并未出现,相反,猪肉股出现了久违的大面积上涨,其中天康生物涨超8%,新希望涨超5%,天邦、正邦等都出现明显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