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猪伪狂犬病的基本知识
猪伪狂犬病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猪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在猪呈暴发性流行。可引起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公猪不育,新生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呼吸困难、生长停滞等,是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另外伪狂犬可显著促进猪胸膜肺炎的发生。
病原 伪狂犬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属,病毒粒子为圆形,直径150~180nm,核衣壳直径为105~110nm。病毒粒子的最外层是病毒囊膜,它是由宿主细胞衍生而来的脂质双层结构。囊膜表面有长约8~10nm呈放射状排列的纤突。伪狂犬病毒是疱疹病毒科中抵抗力较强的一种。
伪狂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不同毒株在毒力和生物学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伪狂犬病毒具有泛嗜性,能在多种组织培养细胞内增殖,并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
伪狂犬病病毒的主要毒力相关基因有:RR(核苷酸还原酶);TK(胸苷激酶);gE基因;PK(蛋白激酶);AN(碱性核酸酶);Ura(尿嘧啶糖苷化酶)
病毒重要毒力/免疫原性相关基因
流行病学 伪狂犬病毒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伪狂犬病自然发生于猪、牛、绵羊、犬和猫,另外,多种野生动物、肉食动物也易感。虽有人感染伪狂犬病毒的报道,但未曾有死亡报告。
猪是伪狂犬病毒的贮存宿主,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不少学者认为,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鼠有关。
在猪场,伪狂犬病毒主要通过已感染猪排毒而传给健康猪,另外,被伪狂犬病毒污染的工作人员和器具在传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空气传播、直接接触传播、乳汁和精液是重要的传播方式。鼠类是猪场伪狂犬病毒重要的传播媒介。
除猪以外,其他动物感染伪狂犬病毒后,其结果都是死亡。
伪狂犬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寒冷的季节,但其他季节也有发生。
2.新型伪狂犬病的危害
2011至2012年间,变异伪狂犬病毒导致我国猪伪狂犬病的新一轮爆发和再度流行,甚至很多免疫过PR疫苗的猪场,也发生了严重的伪狂犬病。通过各种防控措施,2014年至今,伪狂犬病处于平稳阶段,尽管还有很多猪场野毒阳性率居高不下,尽管有些地方还是有疫情报道,但损失明显降低。变异伪狂犬病毒毒株引起的伪狂犬病的重新爆发,提醒我们提高警惕,需要加强伪狂犬病的监控,开发针对变异株伪狂犬病毒的综合防控措施。
由于伪狂犬病的爆发,当时的河北、河南交界处的猪场发生各阶段猪严重发病和死亡,母猪则表现流产;猪场内外的犬猫也发生大批死亡(除猪以外,其他易感动物均为致死性感染)。此后,疫情逐渐向南蔓延,很多猪场的野毒阳性率迅速升高,甚至个别原来gE抗体阴性的种猪场似乎“一夜转阳”了。
3.新毒株的特点
PRV新毒株gC基因的遗传进化特点表明我国变异PRV毒株和马来西亚PRV毒株构成了独立的基因2型。到目前为止,其他国家的PRV毒株处于基因1型中,这表明本次我国变异伪狂犬毒株的独特性,与欧美毒株亲缘关系较远。
目前各地分离到的猪PRV流行毒株基因组同源性非常接近,通过PCR检测新分离的伪PRV毒株出现基因变异,与Bartha株比较,毒力相关的RR基因第31位至36位出现6个连续碱基的缺失;免疫原性gB基因的第224-232位发生9个碱基GCCCCGGCC的缺失。毒力基因的变化导致PRV毒株的毒力明显增强(也有说没有增强);免疫原性基因的缺失导致新毒株与经典毒株的抗原性发生了较大变异,因而经典毒株疫苗的保护力不足,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4.伪狂犬病的动态
2011年后猪伪狂犬河北、河南、广东、广西、湖北和湖南以及浙江等地发病率逐年上升,猪场阳性率逐年升高,监测结果耸人听闻(60%母猪?);2011~2013年某公司对19个省市568个场猪场进行检测,阳性率为41.7%、44.3%、62.3%。
与2016年1~3月相比,2017年1~3月病料中伪狂犬野毒的检出率有显著下降,从13.64%降低到5.44%。
自2016年以来,全国各地猪场的gE抗体阳性率逐渐降低,尤其是广东省,降到了20%以下。与2015年的情况相比,猪场gE抗体阳性率略呈下降趋势,伪狂犬病阴性猪场数量略有增加。
伪狂犬病毒以单一感染模式为主,同时存在PRV+PRRSV和PRV+PCV2的二重感染,这与组织病料的检测结果基本一致,提示2014年伪狂犬病毒垂直感染模式较复杂,且常与PCV2或PRRSV混合感染,增加PRV垂直感染风险和危害程度。
扫一扫,领取百元红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