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伪狂犬病毒流行株发生了变异,致病力更强,能否做好这六大关键点,决定了
猪场伪狂犬病净化的成败! 六大关键点,决定
猪场伪狂犬净化成败 随着上世纪末我国
猪伪狂犬病的爆发,猪场对该病普遍引起了重视,伴随着免疫的普及,疫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然而,2011年我国部分省份再次出现了伪狂犬病的爆发,并且
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不同的是,此次的爆发所涉猪场多为伪狂犬免疫猪场。多个相关的研究与报道显示了该伪狂犬病毒流行株发生了变异,且致病力增强,基于我国猪场主要采用Bartha-K61毒株进行免疫的现实,及对某些Bartha-K61疫苗保护力研究的各种结果,市场上产生了对Bartha-K61株疫苗的不同声音。
面对伪狂犬病的危害,实施伪狂犬病净化的呼声日益高涨,无论从国家《中长期
动物疫病
防治规划(2012-2020)》的要求,还是猪场自身的竞争与盈利的需求,如何有效地实施伪狂犬病的净化,已经是摆在每个养猪业者面前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于伪狂犬病的一些特点进行探讨,以利于抓住关键,尽快达成净化。 伪狂犬病毒终身带毒且易扩散是净化难点所在 伪狂犬病毒为甲型疱疹病毒,猪一旦感染,除了直接的各种病症导致的繁殖、呼吸道问题,及其死亡外,耐过的猪只终身带毒,在免疫力不佳,应激发生时,病毒重新复制,扩散病毒,这是伪狂犬病净化的难点所在。 伪狂犬依赖细胞免疫疫苗功效取决于三个方面 伪狂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我国目前流行的毒株与欧美经典毒株只是在基因型上处于不同的分支,因此,Bartha株疫苗对我国流行毒株仍然具有免疫保护力。目前的问题是,变异的流行毒株,毒力增强,侵袭力变强,在出现免疫空白或免疫薄弱环节时,
猪群更容易被感染。因此,完整的免疫就显得尤为重要。 伪狂犬的免疫主要依赖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在伪狂犬病的防控与净化中有其重要作用,但并非扮演关键角色。不同疫苗对无母源抗体
仔猪一次免疫后的攻毒测试,即使在攻毒前中和抗体水平较为一致的情况下,攻毒的保护结果则可截然不同。众所周知,活毒疫苗主要诱导产生细胞免疫,而灭活疫苗主要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因此,活毒疫苗在伪狂犬病的防控中扮演的是关键作用。 疫苗的功效,主要取决于毒株,效价和佐剂,意味着这三者之间任何的不同,都有可能带来结果的不同。灭活苗一般需要远高于活苗的效价,才能取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评价疫苗功效最理想的方法是攻毒保护试验,不仅需要观察发病状况、死亡率、
增重等,更重要的是测定攻毒后的排毒状况,能否有效阻止病毒复制,能否大幅度减少排毒量,这是疫苗免疫手段实施伪狂犬病净化的重要基础。伪狂犬病防控的重点不仅是解决明显的临床症状问题,更重要的是切断猪场的病毒循环。因此,伪狂犬病的防控,猪场的目标定位非常重要。
免疫程序需考虑母源抗体,薄弱环节在中大猪 伪狂犬疫苗
母猪的免疫,需要考虑对
母猪自身的保护和对
仔猪提供一致的母源抗体,一致的母源抗体有利于仔猪首次注射免疫时间的确定,提高免疫成功率。所以母猪采用普免还是跟胎免或者二者结合,需要根据疫苗的特性来确定。 仔猪的免疫包括滴鼻免疫和注射免疫。滴鼻免疫是防控伪狂犬的重要手段,可以避开母源抗体的干扰,在防止早期感染,特别是紧急处理发病和母源抗体不整齐的状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首次的注射免疫一定要根据母源抗体的消长状况来确定免疫时间,因为高的母源抗体将干扰免疫,可能导致免疫失败,如果对所用疫苗突破母源抗体的能力有所了解,那么,在制定
免疫程序时将更为精准,首次注射免疫时间的差错,往往是猪场难以培育阴性后备猪的主因。 二次的注射免疫,在很多人看来是为了加强免疫,实际上,对伪狂犬免疫来说,二次注射免疫更重要的是对一次免疫后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免疫失败猪的补漏,其中很重要的是由于母源抗体干扰所导致的免疫失败。 目前不少猪场未实施伪狂犬的清除方案,带毒公猪继续留用,免疫上的主要薄弱环节还在中大猪阶段,仔猪仅实施一次注射免疫,当中大猪出现伪狂犬所导致的
咳嗽时,又误认为喘气病的咳嗽,当继发
胸膜肺炎导致死亡时,仅针对胸膜肺炎使用药物,而没有意识到从伪狂犬这一源头上做文章。 免疫操作对注射成功率影响大 滴鼻免疫具有很好的防护效能,而临床上有些猪场感觉效果一般,而有些则感觉效果很好,尤其在发病场更能获得直观的感受。究其原因,除了选择的疫苗的毒株是否适合滴鼻外,操作的因素至关重要,疫苗滴入鼻腔,猪只必然反抗挣扎,没有很好
保定的粗糙操作必然导致疫苗被甩出,从而不能达到滴鼻免疫效果。
正确的滴鼻方式 注射免疫要求疫苗注入猪只深部肌肉,因此,颈部肌肉注射的位点,注射针头的长度,进针的角度非常重要。然而,在一些猪场的实际操作中,由于人手和工作量的矛盾,往往没有对猪群活动限制即实施注射,实际的注射成功率就很低。据了解,一般猪场对母猪的注射成功率在80-90%,而对保育、育
肥猪的注射成功率在80%左右。
正确的注射部位 无疫苗可完全阻止伪狂犬感染,做好生物安全保阴性 没有疫苗能够完全阻止伪狂犬病毒的感染,有漏洞就意味着可能被感染,甚至发病,成为病毒扩散源。除了免疫程序、免疫操作可能出现的漏洞,阳性公猪的留用,外界病原的引入,也是伪狂犬病反复的重要因素,因此,猪场需要及时淘汰阳性公猪,加强
消毒隔离,在自身已培育出阴性后代猪的基础上,若要引进猪只,必须严格检验,保证引进阴性猪,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成阴性的目标。 连续检测跟踪了解动态,及时纠正 猪场必须对猪群进行定期的血清学跟踪检测,包括公猪、母猪与仔猪。 对于公猪检测出的gE阳性猪,必须予以淘汰。母猪的检测最好分清胎次,以了解不同胎次的阳性率变化,如果母猪胎次越低阳性率越低,意味着净化取得了有效进展。 仔猪的检测重点,一是计划免疫前测gB抗体,以了解母源抗体状况,确定或调整首次注射免疫时间;二是16周龄后的育肥或育成猪测gE抗体,以了解猪只是否已被感染,判断免疫是否成功。16周龄后的猪gE阳性,一般视作野毒感染,因为母源抗体一般不会超过16周,而16周龄前的仔猪gE阳性,就难以判断是否感染,因为可能是母源抗体,也可能是感染抗体。 根据连续的检测数据,了解猪场伪狂犬动态,及时检讨问题,从而及时纠正问题,使净化工作能够更
高效的运转。 血清学研究的结论:肉猪群伪狂犬野毒抗体阴性,则可能伪狂犬阴性,因为肉猪群中没有病毒循环。母猪群野毒抗体阳性,而肉猪群野毒抗体可以是阴性的。但是肉猪群是阳性的地方,母猪群总是阳性的。 伪狂犬病的净化,并非遥不可及,国内外的成功
经验,足以帮助猪场达成目标,选择高效疫苗,实施正确的免疫,阻止野毒在猪场的循环,脚踏实地,认真落实,坚定信念,成功也一定会属于每一个猪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