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象学说的定义
“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脏”,即指藏之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二者组合,脏象即为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
脏象学说是研究机体各个脏腑形象的学说,这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由之可见,这一学说主要是通过研究机体外部的征象,来了解内脏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
二、脏象学说的基础
脏象学说的基础是脏腑。脏腑,是机体内脏的总称,是动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脏腑研究的内容是内脏的解剖学知识,是比较单纯的,而脏象这一章要学习的内容是在内脏的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所以用脏腑二字是概括不了这一章的内容,只有脏象学说才能很好地反映这一章的全貌,故我们把这一章的题目定为“脏象”或“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为了便于说明各个脏腑的具体情况,按照脏腑生理功能的特点,将脏腑分为三类,即: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内脏,具有藏精气而不泻的特点。前人把心包列入又称六脏,但心包位于心的外廓,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其病变基本同于心脏,故历来把它属于心,仍称五脏。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无三焦称五腑),是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内脏,具有传化物,泻而不藏的特点。
《素问·五脏别论》中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指的“满”、“实”,主要是针对精气和水谷的各自特点而言,如唐代医学家王冰说:“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胞宫。“奇”是异,“恒”为常之意,奇恒之腑就是异常之腑,就是奇特的腑、不寻常的腑,说它奇特、不寻常是因为这一类腑在形态上似腑,而功能上似脏,即不同于一般的六腑,故称“奇恒之腑”。它不与水谷直接接触;而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而且还具有类似于脏的贮藏精气的作用。
免责申明:本栏目所发资料信息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大家学习、交流。我们尊重原创作者和单位,支持正版。若本文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直接点击
提交联系我们,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