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蛹是指能羽化为成虫,但不能够健康、安全、继代繁殖的非健蛹,这类蛹比率的高低,对蚕种质量影响非常大。因其可导致子代空胴型软化病、微粒子病的发生,也能导致子代生命力不强,遗失率高,从而造成大幅度减产。
1.弱蛹的形成原因
1
营养因素
1 匀蚕移蚕不及时。
在工作量大或养蚕者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出现匀蚕移蚕不及时,使蚕出现跑坡、滑枝,体内营养积累少,“皮条蚕”增多,出现弱蛹。
2 缺乏经验,投种盲目。
少数放养者,对当年的种质质量,百蛾卵量和饲料状况缺乏科学评估,投种量和蚕场的实际承担能力出现大的反差,造成饲料短缺(俗称为”鼓场子”),出现弱蛹。
3 利用春蚕场残余饲料。
这部分饲料俗称”二毛子”由于其光合作用时间短,光合产物积累偏少,用于养蚕,弱蛹偏多。
4 使用连续养过3年以上春蚕的蚕场。
这部分蚕场虽然叶片比较完整,但因上年在快速生长期被春蚕取食,故枝条中的营养储备不足,导管、筛管传导水份和有机物的能力偏差,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下降,秋蚕取食这部分叶片后,生长发育缓慢,易出现弱蛹。
5 树龄偏大或树种限制。
如果全龄用4年以上生柞树或使用锐齿槲栎等不良树种养蚕,因其叶质老硬,粗纤维多、单糖少,蚕生长发育缓慢,易出现弱蛹。
2
气候因素
1 降水因素。
在夏秋季降水偏多,且低温寡照年份,柞树易出现早烘,蚕取食这部分柞叶,营养积累不充分。导致弱蛹发生。
2 霜害因素。
4月下旬和5月上旬的晚霜以及9月中下旬的早霜,既能降低饲料质量又能造成饲料短缺。可出现弱蛹。
3 温度和光照。
在高温(28℃以上)和强光照条件下,蚕取食能力下降,龄期延长,焦燥不安,体能消耗大。出现弱蛹。
4 生长发育因素。
在高温适湿和适光照条件下,酶活性不规则性增强,蚕的龄期缩短,生长不足,发育加快,蛹体营养储备不足,易出现弱蛹。
5 风暴和冰雹。
这类灾害性天气,易使柞叶破损,中肠液PH值发生改变,出现缺食和抗病机制下降。最终出现弱蛹。
3
自然环境因素
1 柞树白粉病。
该病可使蚕的遗失率增加近20 ,结茧率减少10 左右。因叶片被真菌寄生,质量大幅度下降。
2 柞树害虫。
主要以与秋蚕争食的栗毛虫,刺蛾类,栎粉舟蛾为主。这些害虫大发生时,造成蚕饲料短缺。
3 粉尘污染。
主要是指矿物粉尘、公路尘埃、工业废气等。这类污染物沾浮在叶面,破坏叶片的生理代谢。影响蚕的食欲。
4 茧期保管不当。
这种情况主要是种茧采摘后,堆积过厚和Ft晒雨淋所致。
5 病原物侵染。
当蚕被少量微孢子虫、细菌、真菌等病原物侵染后,可化蛹,但因血液、脂肪等被病原物破坏,可表现为弱蛹。
放春蚕的注意了,弱蛹的行成与你的春蚕场有很大的关系
鉴别方法
1
测定营养含量
通过测定蛹体内的糖、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来确定,在样本中凡低于平均线一定比例的可视为弱蛹。但这要按同一品种、同一放养区域、同一种级而定。此法精确度高,指
标均可量化。但工作量大,可操作性有待探索。
2
蛹的外表形状鉴别
1.包被不严型。
这类弱蛹胸腹部衔接处有明显的黄白色沟痕,宽度在0.3~0.5 cm左右,这类弱蛹均系跑坡、滑枝和线虫寄生所致。
2.环节胀裂型。
这类弱蛹多在背部2—3环节可见体皮起皱,环节增宽、破裂。
3.腹部收缩型。
此类弱蛹腹部回缩、尾部侧斜。大部分系堆积过厚所致。
4.尾部不洁型。
此类弱蛹大部分蚕蜕与尾部不分离,去掉蚕蜕后可见尾部无光泽。有深孔或刺状物。羽化时蛹皮不易分离,人工分离后,具水渍状斑痕。
3
手触体皮法
肉手触摸弱蛹体皮时,可感到弹性差,塌陷幅度大,体皮不光滑,有的具一触即破感。
4
剖蛹目测法
将蛹从背部2—3环节剖开,见到下列情形之一者可视为弱蛹:
1)中胃畸变,内见食物残渣。
2)血液清淡稀少,粘稠度低,脂肪呈不规则
聚结。
3)脂肪和背脉管呈黄褐相间色。
4)具有红褐色渣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蝇
蛆寄生蛹和线虫寄生蛹也具备弱蛹的体征,但因
其不能继代,在种茧检验时可按补数类非健蛹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