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图为东北大茧群内吉林一蚕友向东北大茧咨询的蚕在二眠期发现的病,经分析,此病有可能为脓病,脓病的传染途径是,病蚕尸体和病蚕流出的脓汁,污染蚕室、蚕具、柞枝柞叶、蚕场地面等,通过人们的作业,蚕具的接触,昆虫、风雨的传播,最后经蚕体创伤和食下传染。如大面积爆发建议挑好蚕抓走以减少损失。今天给蚕民朋友们介绍下蚕期的主要病害特征及防治方法。
蚕农请注意,二眠蚕已发现此病
一、柞蚕吐白水软化病
蚕期1~5龄基本不发病,发病时期主要集中在5龄后期,尤以见茧时最重,一般发病时间很短,从见病到病终一般为7天左右。
【发病主要特征】
1.是蚕患病后不爱动,不喜欢吃食,多呆在光枝的顶部;
2.是蚕紧缩,把握力弱,大都用腹足把握柞枝,随病势发展,蚕头部昂起,头、胸节间肿胀,用手触摸头部,常常口吐白色透明粘液,所以叫“吐白水”软化病。
3.是遇风吹常常落地,病蚕不溃烂,体色变淡,略有芳香味,用手撕开病蚕尸,可以看到中肠前端肿成半透明的胶质物;
4.是患病轻的蚕,人为的将它移到阳坡,当年芽棵树上仍可以做茧。
【发病原因】
1.与蚕期是否窜枝滑树,是否跑坡有关。蚁场树叶、窝茧场树叶均被吃光的发病更重,蚕饱食良叶,既没跑也没窜的发病极轻。
2.与叶质优劣有关。白皮柞或连膛树发病都重,而小叶红,槲柞(特别是油槲)发病轻,同一树种,叶质差的发病率较高。
3.与地势、温差变化有关。早晚温度变化大,中午温度高发病率就高。背坡比阳坡发病多。
4.与种茧质量、种级都有一定关系。春蚕发病重的种茧秋蚕相对也发病重。
二、柞蚕脓病
柞蚕脓病学名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俗称“老虎病”、“黄烂”、“水眠子”、“花斑狗”。
脓病主要发生在幼虫期和蛹期,蛾期在自然情况极少发病。幼虫l一2龄发病较少,多数发生在3龄至结茧前,尤以5龄发病最多。不问龄期发病症状不一样,但其共同特点是全身肿胀,狂躁,体壁易破、流脓汁,最后腐烂。
该病的发病规律:“二眠见一面,老眠死一半”,“放蚕别欢喜,但看老眠起”
【发病主要特征】
(1)“半脱皮或不脱皮蚕”。
在孵化出蚁时,如果蚁蚕啃食卵壳上的大量病毒,就会在l龄眠中发病,表现体弱无力、体色变暗、全身肿胀,呈不脱皮或半脱皮状死亡。
(2)“水眠子蚕”。
蚕眠后身体肿胀,体内充满水分,外表呈水浸泡状,体壁一触即破流脓汁。
(3)“嫩起子”。
眠蚕虽能脱皮,但体壁柔嫩,迟迟不硬化,体色暗淡,体内水分增多,全身肿胀,有时尾部三角板变黑,至流脓而死。
(4)“黄烂蚕”。
多发生在2—4龄蚕,以3龄最多。初期体色变淡,体壁柔软,全身肿胀,血液混浊并集结成“豆腐脑”状,体壁逐渐溃烂,尤以背部最烈,慢慢流出脓水而死亡。
(5)“老虎病”。
多在5龄4—5天至结茧前发生。发病初期体节肿胀,背部疣状突起或气门线下侧疣状突起的皮下组织首先出现症状,透过体壁可见许多灰色或褐色点,并逐渐扩大变成黑色或深褐色斑块,单个小斑连成大斑,形似黑纹状虎皮斑,故俗称“老虎病蚕”。老虎病蚕多发生在5龄期,蚕体型大,全身肿胀,如有外力触动,常由病斑处破裂,脓汁在较大压力下喷出,脓流如注。
(6)“里倒山”。
蚕在结茧时发病,病蚕在结茧前外部病症不明显,多数能吐丝结成薄茧,病蚕死在茧壳内,尸体变黑,迅速溃烂,有的变黑尸干,有的流有脓汁污染茧壳,俗称“油烂茧”。这种内有黑褐色病蚕尸体的蚕茧被称为“里倒山”。
【发病原因】
柞蚕脓病的传染途径是,病蚕尸体和病蚕流出的脓汁,污染蚕室、蚕具、柞枝柞叶、蚕场地面等,通过人们的作业,蚕具的接触,昆虫、风雨的传播,最后经蚕体创伤和食下传染。
脓病发生的原因与蚕体本身的抵抗力及环境条件、生长发育阶段、品种等有密切关系。若用前代发病重的蚕场绑把子收蚁发病就重;不同品种对脓病抵抗力不同;同一品种小蚕抗力弱,大蚕抗力强,小蚕微量感染,大蚕大量暴发;饲养中叶质不好或缺食造成体质虚弱,种茧“伤热”,春制种过早,卵期低温控制过长,小蚕期低温寡照持续时间长,蚕吃水嫩叶过多,蚕场窝风、闷热等都能诱发脓病。
【预防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推广杂交种
柞蚕杂交种有抗病性强、生命力强的优势,在生产中要大力推广。对交种要选择生产性能好、抗病性强的品种。生产中的三元杂交种和四元杂交种都能提高抗病性。
2.严格消毒,控翻病原,预防传染
卵面消毒、蚕室蚕具消毒是防治柞蚕脓病极其重要的措施,应认真执行。
3.蚕期稀密要适当。做到良叶饱食
发现病蚕及时拣除,深埋土中或烧毁,防止扩大传染。蛹期防止“油烂茧”污染。
三、柞蚕空胴病
此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柞蚕链球细菌侵染引起。柞蚕咬食卵壳,或在蚕场中吃叶的过程中,都有机会将柞蚕链球菌食进体内,引起柞蚕发病。
【发病主要特征】
1. 1龄期。1龄期发病蚁蚕通常表现为不爱活动,不爱吃叶,发育迟缓,病势加重就会完全停止吃叶,排泄少量褐色稀粪,蚕体萎缩变小,死后尸体大部分被风吹落;也有部分病蚕由于排泄稀粪,尾足被粘在柞叶上,蚕体慢慢干枯或下垂而死。
2. 2~3龄期。眠起发病的,病蚕蜕皮后,呆在就眠位置上,不吃叶,蚕体收缩,体色变淡,把握力很弱,死后尸体大部分掉落在地面。
3. 4—5龄期。眠起发病的,蜕皮后仍停留在就眠位置附近,不吃叶,蚕体瘦小,显得头壳大、刚毛长,有时排泄少量稀粪,临死时用尾足抱住柞枝,头部下垂而死。由于消化管内空虚,从尸体表面看略有透明感。
4.各龄期。眠起后能照常吃叶,2~3 天后开始发病,病蚕停留在柞枝上,不吃叶,发育缓慢,蚕体瘦弱略收缩,排泄黑褐色稠状稀粪,肛门外缘被稀粪污染,病势加重后则用尾足或用腹足和尾足抱住柞枝,头胸部下垂而死亡。病蚕死后尸体不溃烂,无恶腥臭味。
5. 蛹期。患病轻的蚕可以作茧化蛹,但从蛹的外部看不出发病特征,稍重的,尾端的茧壳内层被污染呈褐色。
6. 蛾期。患病轻的蛾,外部看不出发病特征。患病重的则羽化晚,排泄灰色或灰褐色尿,蛾的背血管两侧有两条隐约不清的灰褐色线。
【发病原因】
种卵低温下控制时间过长,或孵化室有残留的有毒气体;小蚕期放养过密或长期遇低温、阴雨,日照时间少,降水量多;蚕场通风不好或是低洼多湿;采茧时遇雨天茧被损伤或是采回的茧堆积过厚,时间过长致使茧灼伤等都能引起发病。
【预防方法】
1. 品种选择选用上一代没有发病或发病较轻的种茧制种,尽量放养杂交种;或选择适合当地的优质高产且抗病力强的品种。
2. 制种收蚁要点适当晚出蛾,早收蚁,缩短低温控制种卵的时间。孵卵期注意补湿,防止过于干燥;严格选蛾,淘汰病蛾,提高种卵质量。
3.严格消毒,控翻病原,预防传染
4. 药剂防治“蚕得乐”等柞蚕空胴病专用药剂能有效杀死柞蚕链球菌等多种细菌。卵期在卵面消毒后浸卵或喷卵,蚕期直接喷在有蚕的柞叶上。
5. 其他措施加强蚕期管理。小蚕选用1~2年生柞树放养,适当稀放,及时剪移,防止串枝跑坡,发现病蚕及时深埋;尽量选择上一年没有发生过病的场子作为放养场,采茧时尽量选择在晴天,做到边采边剥,及时穿挂种茧,防止捂堆灼伤种茧,及时选出死茧烂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