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寄生线虫, 在辽宁省分布较广, 蔓延亦快, 是秋蚕的主要虫害之一。其致害特点是使宿主柞蚕在晚期大量倒毙, 给发展柞蚕产业带来很大影响。据老蚕农介? 20年前线虫还只限于很少地区, 后来逐渐扩大, 致使广大蚕场不能利用。而扩大传? 主要是因移蚕所引起, 由此看来加强移蚕前的检? 及时收集病蚕和所见到的线? 并集中高温杀死焚烧或烫死是防止扩大蔓延的有效措施之一、/p>
1.成虫的部分生态观?nbsp;
成虫在非交配? 雌雄虫分别盘曲居于土? 交配期则雌雄盘绕成球, 或乱线状, 或乱线绞状,集居于树根俯? 或紧贴树? 或缠绕于须根上、/p>
2.寄生过程
雌虫在土中产卵孵化成感染性幼? 借雨水淋湿树于上? 经柞蚕腹? 尤其是腹足的皮肤, 穿入柞蚕体内寄生。剖检病蚕过程中发现线虫的早期幼虫, 主要集中在腹足内之凹窝处。凡被线虫寄生的蚕均与健康蚕有显明区别。蚕体小、色乌暗、不爱动、食欲不佳,越至晚期差别越大、/p>
线虫主动寻找寄主是依靠来自寄主本身或其它物质的化学刺激。寄主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可能对侵染期线虫具有引诱作用,昆虫寄主的粪便或排泄物中的尿酸、黄嘌呤、尿囊素、氨和精氨酸等散发出的气味对线虫具有引诱效果,另外,植物汁液也可能对线虫具有引诱作用 、/p>
3.生长习?nbsp;
线虫老熟幼虫和成虫对环境条件的适应力极强、其特点是喜湿恶于怕高温。于水中养过一年以上的线虫,如受干则很快死去。可? 将干死不久的线虫浸入水中, 即可渐渐复苏。只要虫体不干到透明的程? 均能在水中复苏、/p>
柞蚕两索线虫越冬成虫5月上旬开始交配,6月上旬开始产卵,卵期?1 天?月下旬孵化的幼虫遇到适宜条件则开始侵染柞蚕,幼虫在柞蚕体内的寄生期为15?3天,脱出蚕体后钻人土壤中,当年或翌年春经过最后一次蜕皮成为成虫?月下旬产的卵或孵化的幼虫当年在土壤中越冬,翌?月越冬卵孵化的幼虫或越冬幼虫再次侵染柞蚕、/p>
柞蚕两索线虫成虫在土??00cm深处一年四季均有分布,其中?0?0 cm土层居多,成虫成活最低临界温度为3℃。室内观察土壤相对湿?1%~25 、土壤温?0?6 条件下,雌虫最长寿?年,存活率为6 ,雄虫最长寿?年,存活率为10%。成虫每年从6月上旬开始至9月下旬均可产卵,产卵盛期?月下旬~8月上旬,产卵量占总卵量的比率?1?%。试验调查表明,平均每条雌虫产卵量为5883粒,最适宜产卵温度?0?5 ,低于l0℃不产卵,高?0℃时很少产卵。土壤相对湿?3%~30%条件下均能产卵,最适宜湿度?8 ?3 、/p>
柞蚕两索线虫幼虫分为4期:
?期幼虫】称为自由生活期幼虫:/p>
?期幼虫】称为感染期幼虫,在蚕场土壤中存在大?期幼虫,雨天或大雾天柞树根部土壤、枝干及叶面呈湿润状态,2期幼虫沿树干水迹游动上树,遇到柞蚕时就会从其节间膜等表皮较薄处侵入寄主,4?天后蜕皮成为3期幼虫;
?期幼虫】称为寄生期幼虫,在寄主体内4?天后再次蜕皮成为4期幼虫;
?期幼虫】称为成熟前期幼虫,通过寄主柞蚕的节问膜、腹足基部可透视?期幼虫?期幼虫在柞蚕体内寄生?0天之后开始从柞蚕的节问膜、口器、足的基部和肛门等处脱出,脱出时间多在凌晨,太阳出来后一般不再脱出??月中旬脱出的幼虫当年即可完成蜕皮成为越冬成虫?月下旬以后脱出的幼虫多要经过越冬后于翌年5月中旬蜕皮、/p>
历年来辽宁省蚕业试验站对于防治线虫的实验
20世纪50?0年代采用蒽油涂刷树干的防治方泔/strong>,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但该防治方法需要大量清理蚕场杂草,费工费时,对根刈树形不适用,特别是蒽油易使操作人员的皮肤产生过敏反应,所以也未能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p>
20世纪70年代灭线?号、灭线灵2号等防治药剂、/p>
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型有效药剂线蛟渄/strong>。这种新型防治药剂的持效期及降雨后药效保持等各项指标均优于灭线灵,从而结束了柞蚕生产中长?0余年之久使用单一药剂防治柞蚕线虫病的局面,在大面积生产中发挥了对柞蚕寄生线虫的有效防控作用,感谢辽宁省蚕业试验站的同志们为我国柞蚕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p>
总体来说线虫危害的感染来源于成虫, 防治工作应以杀灭成虫为为/strong>、/p>
根据柞蚕野外放养, 占用土地面积? 防治工作应以防为? 除用遮断剂防止感染外, 更重要的是要严防 人工扩大蔓延移蚕。根据线虫适应性强和怕高温的特点, 应加强日常的病蚕检? 并集中收集病蚕和所见的线虫加以高温杀? 尽量做到不让蚕体内的线虫再潜入土? 以免增加感染源而防止扩散蔓延。特别是灭线灵、线蛟清等新型药剂在柞蚕寄生线虫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