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河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地区直接将鱼塘改造为蟹塘,通过转变养殖对象和模式,来谋求产业的升级,产生更大的效益,同时一些地区开垦新塘较困难,利用现有鱼塘改造不失为一种便利措施。 然而蟹塘和鱼塘在构造和养殖模式上差异较大,在改造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底泥较厚:鱼塘由于养殖密度高、投喂量大,排泄物多,经过多年的养殖,池底积累了大量的有机污染物,淤泥比一般蟹塘要深、要厚,特别是多年未清塘的老塘口,底泥更多。一旦进入高温,底质恶化严重(毒素、耗氧、泛酸、发热等),影响河蟹正常蜕壳生长。尤其是套样青虾及小龙虾的池子,若管理不善很容易发生偷死现象。同时长时间伏于深厚底泥中的河蟹,更易产生黑底板、锈底板,过量的有机质也更易滋生纤毛虫。
建议措施:
Ø 彻底清淤:将池底过多的淤泥脏污(鱼类粪便、动植物尸体、残饵等)清理掉,但要留10-15公分种水草,清理的淤泥不能像鱼塘一样留在内塘,一定要搬运出去,防止下雨后脏污流入水中败坏水质。
Ø 晒塘、消毒:清完淤后晒塘15-20天,让底泥接触到空气,氧化有害物质。然后使用药物消毒,考虑到鱼塘本身PH较高,建议使用漂白粉清塘。
Ø勤改底: 改底要比一般蟹塘要改得勤,尽量用氧化型底改(如:卫底、三效底净片)。
2.水体有机杂质多:鱼塘有机物较多,水质较肥,改造成蟹塘后水质更容易变浓、变浑,透明度较低,影响水草光合作用,导致前期水草长不起来,中后期伊乐藻漂浮、腐烂。
建议措施:
Ø 投放螺蛳和鲢鱼,利用生物防控法减少水体有机物,尤其是螺蛳,第一次要投足,建议500-700斤/亩(视水质肥瘦情况)。
Ø 定期使用生物菌分解有机质,每隔10-15天使用一次FS活力菌(2亩/袋)。
3.注意池梗渗水:鱼塘改为蟹塘后很容易出现渗水现象,无论是内渗还是外渗,都会影响水体平衡。渗水严重的塘口,螃蟹容易通过“水路”外逃,特别是河蟹成熟阶段,河蟹活动量及范围大,因此要加强巡塘管理,及时发现漏洞堵住,减少损失。
4.注意敌害生物:老鱼塘里经常出现的水老鼠、螯虾等对鱼影响不大,但对前期的螃蟹来说危害很大,一只水老鼠一天能至少吃掉8只幼蟹,因此前期一定要做好清塘除杂工作,尤其是养殖多年的老塘口,确保养蟹环境安全。
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